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2-18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20-21页 |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环路互通立交间距影响因素 | 第23-31页 |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定义 | 第23-24页 |
·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的定义 | 第23页 |
·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的组成 | 第23-24页 |
·互通立交间距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城市路网布局及互通立交功能定位 | 第24-25页 |
·环路服务水平 | 第25页 |
·交通密度 | 第25-26页 |
·匝道几何布置及分流区、合流区和交织区的交通流特性 | 第26-28页 |
·交通标志和信号的布置 | 第28-29页 |
·驾驶舒适性要求 | 第29页 |
·投资收益价值和环境景观 | 第29-30页 |
·城市商业影响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环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组成分析 | 第31-43页 |
·互通立交组成部分及功能 | 第31-36页 |
·匝道 | 第32-35页 |
·合流区与分流区 | 第35-36页 |
·环路互通立交间距组成部分分析 | 第36-42页 |
·环路互通立交基本路段最小距离 | 第37-40页 |
·环路互通立交变速车道最小距离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城市环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 | 第43-57页 |
·环形放射式路网分析 | 第43-45页 |
·环形放射式路网简介 | 第44页 |
·环形放射式路网特点 | 第44-45页 |
·环路及放射式快速路承担路网交通量比重 | 第45页 |
·城市环路类型及其功能作用 | 第45-49页 |
·城市环路定义、位置 | 第45-46页 |
·城市环路功能作用 | 第46-47页 |
·城市环路类型 | 第47-48页 |
·城市环路运行特征 | 第48-49页 |
·服务环形路网的互通立交间距 | 第49-50页 |
·间距要求 | 第49页 |
·分析计算步骤 | 第49-50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5页 |
·城区环线功能定位 | 第50-52页 |
·互通立交功能定位 | 第52-53页 |
·城区环路作为主干道和主干道联络线双重特征及矛盾 | 第53-54页 |
·环路服务水平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城市环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 | 第57-73页 |
·环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 | 第57-60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57-58页 |
·主线服务水平及服务交通量的确定 | 第58-59页 |
·匝道服务交通量的确定 | 第59-60页 |
·加速车道长度计算 | 第60-66页 |
·计算步骤 | 第60-61页 |
·考虑服务交通量的加速车道长度计算 | 第61-65页 |
·算例分析 | 第65-66页 |
·基本路段长度计算 | 第66-70页 |
·减速车道长度计算 | 第70-71页 |
·互通立交最小间距计算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长沙二环线东南段互通立交实例应用 | 第73-85页 |
·长沙二环东南段交通拥堵问题 | 第74-75页 |
·二环线数据的统计调查 | 第75-78页 |
·二环线城市路网定位 | 第75页 |
·二环线立交周边路网数据调查 | 第75-76页 |
·二环线研究目标确定 | 第76-78页 |
·研究范围内交通预测 | 第78-79页 |
·服务水平及服务交通量的确定 | 第79-81页 |
·长沙二环线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确定 | 第79-80页 |
·服务交通量的确定 | 第80-81页 |
·现状交通量下立交间距的计算 | 第81-82页 |
·桔园立交桥---树木岭立交理论最小间距 | 第81页 |
·树木岭立交---高桥立交理论最小间距 | 第81-82页 |
·新中立交---桔园立交理论最下间距 | 第82页 |
·实际对比分析及建议 | 第82-85页 |
·理论计算数据同实测数据对比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页 |
·改善建议 | 第83-8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8页 |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A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