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1、研究现状 | 第7页 |
2、研究目的 | 第7-8页 |
3、研究意义 | 第8页 |
4、研究方法 | 第8页 |
5、创新点 | 第8页 |
6、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一、传统表情图形的起源及造型形式 | 第10-17页 |
(一) 传统表情图形的起源 | 第10-12页 |
1、自然形态中的面部表情特征 | 第10页 |
2、自然的面部形态向艺术的面部形态转变 | 第10-11页 |
3、以面部的特征为源泉的表现形式 | 第11-12页 |
(二) 传统表情图形的造型形式 | 第12-17页 |
1、原始艺术中面部形态语言的表现 | 第12-13页 |
2、民间艺术中面部表情的形态语言表现 | 第13-15页 |
3、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面部形态语言表现 | 第15-17页 |
二、现代网络表情图形的溯源及造型形式 | 第17-26页 |
(一) 现代网络表情图形的溯源 | 第17-22页 |
1、现代网络表情图形的产生 | 第17-18页 |
2、现代网络表情图形的发展 | 第18-20页 |
3、网络与网络表情图形的关系 | 第20-22页 |
(二) 网络表情图形的造型形式 | 第22-26页 |
1、文字类图形 | 第22-23页 |
2、概念图形 | 第23-24页 |
3、卡通化、动感化的图形 | 第24-26页 |
三、现代网络表情与传统表情图形设计的共性 | 第26-32页 |
(一) 艺术规律的共性 | 第26-30页 |
1、相同的形式要素 | 第26-29页 |
2、相同的形式规律 | 第29-30页 |
(二) 表情图形传达优势 | 第30-32页 |
1、符号化的情感表达 | 第30页 |
2、图形信息传达的易读性 | 第30-31页 |
3、图形信息的能动性、不易失真性 | 第31-32页 |
四、现代网络表情图形与传统表情图形设计的差异 | 第32-39页 |
(一) 网络表情图形设计载体的独特性 | 第32-34页 |
1、在与受众、传播媒介关系上的区别 | 第32-33页 |
2、在设计人群与制作技术的差异性 | 第33-34页 |
3、色彩差异 | 第34页 |
(二) 技术实现方式的区别 | 第34-39页 |
1、图形图像格式 | 第35-36页 |
2、图形效果的不可控性 | 第36-37页 |
3、图形构成元素的差异化 | 第37-38页 |
4、图形创意形式的差异化 | 第38-39页 |
五、网络表情图形设计风格特征及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39-48页 |
(一) 网络表情图形风格特征 | 第39-43页 |
1、网络表情图形设计的不确定性 | 第39-40页 |
2、网络表情图形的娱乐性 | 第40-41页 |
3、设计语言的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 | 第41页 |
4、矢量化的线条人物 | 第41-42页 |
5、网络表情图形的卡通化 | 第42-43页 |
6、网络表情图形的高度复合性 | 第43页 |
(二) 网络表情图形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43-45页 |
1、网络表情图形的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2、网络表情图形设计方式方法 | 第44-45页 |
(三) 网络表情图形与传统表情图形设计的延续与借鉴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