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35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缘起 | 第13-16页 |
二、文献与研究概况综述 | 第16-25页 |
1.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 研究概况综述 | 第21-25页 |
三、相关概念之界定 | 第25-31页 |
1. “西方”“中国”之界定 | 第25-27页 |
2. “国民性”概念之界定 | 第27-31页 |
四、写作思路与论文难点、创新点 | 第31-35页 |
第1章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 第35-58页 |
·发轫:旅行家时代(13——15 世纪) | 第35-42页 |
·“契丹”寻踪与“大汗的大陆” | 第35-39页 |
·在传奇与真实间的国民形象 | 第39-42页 |
·演进:传教士时代(15——17 世纪) | 第42-50页 |
·发现“大中华帝国” | 第42-47页 |
·中国人:从人到人性 | 第47-50页 |
·深化:思想家时代(18——19 世纪) | 第50-58页 |
·从莱布尼茨到伏尔泰 | 第51-54页 |
·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 | 第54-58页 |
第2章 “颂华派”中国国民性思想论析 | 第58-107页 |
·中国国民的价值取向 | 第58-82页 |
·重现世 轻来生 | 第58-66页 |
·重群体 轻个体 | 第66-73页 |
·重和平 轻扩张 | 第73-82页 |
·开明君主制中圣与王的理想人格 | 第82-91页 |
·国民的道德理想人格 | 第82-86页 |
·国民的政治理想人格 | 第86-91页 |
·开明君主制中群体人格特征 | 第91-105页 |
·智慧的中国人 | 第91-95页 |
·循礼(理)的中国人 | 第95-101页 |
·守德的中国人 | 第101-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3章 “贬华派”中国国民性思想论析 | 第107-153页 |
·中国国民之价值取向 | 第107-125页 |
·重权威 反民主 | 第107-114页 |
·重经验 轻理智 | 第114-119页 |
·重现世 轻超越 | 第119-125页 |
·专制主义制度中圣与王之人格特征 | 第125-132页 |
·道德理想人格之贬斥 | 第125-129页 |
·政治理想人格之否定 | 第129-132页 |
·专制制度下国民群体人格特征 | 第132-151页 |
·抱残守缺的中国人 | 第133-138页 |
·缺乏诚信的中国人 | 第138-143页 |
·虚伪愚蠢的中国人 | 第143-151页 |
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4章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之反思批判 | 第153-191页 |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之解释理论 | 第153-172页 |
·道德史观是颂华派的解释理论 | 第154-160页 |
·进步史观是贬华派的理论根据 | 第160-167页 |
·自由主义是贬华派的批判武器 | 第167-172页 |
·颂华派与贬华派论中国国民性之观点评析 | 第172-185页 |
·“他者”认识的虚幻性 | 第172-176页 |
·二元对立原则的歧视性 | 第176-180页 |
·第三只眼睛的敏锐性 | 第180-185页 |
·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之影响 | 第185-191页 |
·对现代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影响 | 第185-188页 |
·对近现代中国的国民性反思的影响 | 第188-191页 |
结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191-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5页 |
后记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