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志贺氏菌 | 第11-12页 |
·简述志贺氏菌侵袭过程 | 第11页 |
·志贺氏菌Ⅲ型分泌系统 | 第11-12页 |
·蛋白糖基化 | 第12-16页 |
·真核N-连接糖基化途径 | 第12-13页 |
·原核生物的N-连接糖基化途径 | 第13-14页 |
·空肠弯曲菌的N-连接糖基化途径 | 第14-15页 |
·空肠弯曲杆菌的寡糖基转移酶PglB | 第15-16页 |
·PglB催化的细菌N-糖基化与真核生物N-糖基化的比较 | 第16页 |
·志贺氏菌脂多糖 | 第16-17页 |
·脂多糖结构 | 第16-17页 |
·LPS的合成 | 第17页 |
·脂多糖合成途径与空肠弯曲菌中的N-连接糖基化途径相似 | 第17-18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福式2a志贺氏菌waaI缺失突变体和回复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20-37页 |
·前言 | 第20-21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1页 |
·主要化学试剂和耗材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和分析软件 | 第22页 |
·培养基及常用溶液配置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7页 |
·构建基因突变体 | 第22-26页 |
·waaI回复突变株的构建 | 第26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突变株在分子水平上的验证 | 第26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突变株在表型上的验证 | 第26-27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株与野生株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27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株与野生株生化实验的比较 | 第27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株与野生株豚鼠角膜实验比较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waaI突变株的构建及验证 | 第27-28页 |
·waaI回复株的构建及验证 | 第28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突变株在表型上的验证 | 第28-29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株与野生株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29-30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株与野生株在生化水平上的比较 | 第30-33页 |
·waaI突变株和回复株与野生株豚鼠角膜实验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福式2a志贺氏菌waaI缺失突变体和回复体蛋白表达谱的比较 | 第37-48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38页 |
·主要化学试剂和耗材 | 第38页 |
·主要仪器和分析软件 | 第38页 |
·常用溶液的配置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全菌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39-40页 |
·蛋白样品的纯化 | 第40页 |
·双向电泳 | 第40-41页 |
·电泳凝胶的考马斯亮蓝染色和脱色 | 第41页 |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41页 |
·胶内酶切 | 第41-42页 |
·蛋白差异点的MALDI-TOF | 第42页 |
·数据库查询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46页 |
·waaI突变株、回复株与野生株301双向电泳的图谱比较 | 第42-46页 |
·野生株、突变株和回复株差异蛋白质谱结果鉴定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第4章 寡糖基转移酶PglB和其底物AcrA在志贺氏菌waaI缺失突变体中的表达 | 第48-59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9-51页 |
·基因组、质粒及菌株 | 第49页 |
·酶、试剂及耗材 | 第49-50页 |
·培养基及常用溶液配置 | 第50页 |
·主要仪器与分析软件 | 第50-51页 |
·引物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4页 |
·重组质粒pA、pB、pBA的构建 | 第51-52页 |
·重组质粒pA、pB、pBA转化301ΔwaaI | 第52-53页 |
·PglB与AcrA在301ΔwaaI中的表达 | 第53页 |
·周质蛋白的提取 | 第53页 |
·Western blot方法如下 | 第53-54页 |
·结果 | 第54-57页 |
·重组质粒pA、pB、pBA的构建 | 第54页 |
·重组质粒pA、pB、pBA转化301ΔwaaI的验证 | 第54-55页 |
·PglB与AcrA在301ΔwaaI中的表达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第5章 福式2a志贺氏菌rfbA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59-73页 |
·前言 | 第59-60页 |
·材料 | 第6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60页 |
·主要化学试剂和耗材 | 第60页 |
·方法 | 第60-63页 |
·rfbA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60-61页 |
·rfbA突变株在分子水平上的验证 | 第61页 |
·rfbA突变株在表型上的验证 | 第61-62页 |
·rfbA突变株与野生株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62页 |
·rfbA突变株与野生株生化实验的比较 | 第62页 |
·rfbA突变株与野生株豚鼠角膜实验比较 | 第62页 |
·制备双向电泳样品及进行双向电泳 | 第62-63页 |
·结果 | 第63-69页 |
·rfbA缺失突变株构建及验证 | 第63页 |
·LPS的银染 | 第63-64页 |
·rfbA突变株和野生株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64页 |
·rfbA突变株和野生株在生化水平上的比较 | 第64-66页 |
·rfbA突变株和野生株豚鼠角膜实验 | 第66-67页 |
·双向电泳实验 | 第67-68页 |
·野生株和rfbA突变株差异蛋白质谱结果鉴定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构建了waaI和rfbA缺失突变体并对其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 | 第73页 |
·检测了waaI和rfbA缺失突变体的侵袭能力 | 第73页 |
·所构建菌株的双向电泳图谱 | 第73页 |
·PglB和AcrA的表达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