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葡萄灰霉病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葡萄灰霉病症状 | 第11页 |
·葡萄灰霉病病原菌 | 第11-13页 |
·灰霉病原菌抗药性 | 第13-14页 |
·葡萄灰霉病防治现状 | 第14-16页 |
·灰霉病的生物防治 | 第16-19页 |
2 拮抗细菌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目前拮抗细菌应用的主要种类 | 第19-20页 |
·拮抗细菌的防病因子 | 第20-22页 |
·拮抗细菌的防病机理 | 第22-23页 |
·拮抗细菌在真菌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 菌-药混配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生防菌与化学农药复配防虫 | 第25-26页 |
·生防菌与化学农药复配防病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拮抗细菌B_1、B_5对葡萄灰霉病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27-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拮抗细菌B_1、B_5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28-29页 |
·拮抗菌B_1、B_5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影响 | 第29页 |
·拮抗菌B_1、B_5发酵液对葡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29-30页 |
·B_1、B_5抗真菌谱的测定 | 第30-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拮抗细菌B_1、B_5发酵条件的测定 | 第32-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碳源对B_1、B_5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氮源对B_1、B_5拮抗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发酵温度对B_1、B_5菌株生长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发酵时间对B_1、B_5菌株生长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pH 发酵液对B_1、B_5菌株生长量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通气量对B_1、B_5菌株生长量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拮抗细菌B_1、B_5抑菌蛋白活性及其特性研究 | 第37-43页 |
1 材料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菌株及指示菌株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页 |
·蛋白粗提液的制备 | 第37页 |
·蛋白粗提液抑菌作用的证实 | 第37-38页 |
·抑菌蛋白稳定性的测定 | 第38页 |
·蛋白粗提液抑菌贮藏期的测定 | 第3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抑菌蛋白(NH4)2504 分级盐析结果 | 第38-39页 |
·蛋白粗提液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 | 第39页 |
·蛋白粗提液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 第39-40页 |
·蛋白粗提液的热稳定性 | 第40-41页 |
·蛋白粗提液对pH 值的稳定性 | 第41页 |
·蛋白粗提液抑菌贮藏期的测定 | 第4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菌-药结合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 | 第4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供试菌株和杀菌剂 | 第43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拮抗菌在不同农药下的生长情况 | 第45-46页 |
·B_1、B_5菌株分别与不同药剂混配室内离体葡萄灰霉病防效测定 | 第46-47页 |
·B_1、B_5与药剂混合使用防治葡萄灰霉病田间试验 | 第4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2 问题与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图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