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引言 | 第16-42页 |
1 番木瓜果实后熟软化机制 | 第17-24页 |
·乙烯和呼吸跃变与番木瓜果实的软化 | 第17页 |
·细胞壁组分与番木瓜果实的软化 | 第17-19页 |
·果胶变化与番木瓜果实的软化 | 第18页 |
·纤维素变化与番木瓜果实的软化 | 第18页 |
·半纤维素变化与番木瓜果实的软化 | 第18-19页 |
·相关水解酶类与番木瓜果实的软化 | 第19-24页 |
·β-半乳糖苷酶(β-GAL, EC 3.2.1.23) | 第19-21页 |
·α-半乳糖苷酶(α-GAL, EC 3.2.1.22) | 第21页 |
·木聚糖酶(Endoxylanase, EC 3.2.1.8) | 第21页 |
·其它水解酶类与番木瓜果实软化的关系及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1-22页 |
·与番木瓜果实成熟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2-24页 |
2 番木瓜采后贮藏保鲜 | 第24-26页 |
·低温贮藏 | 第24页 |
·薄膜包装及气调贮藏 | 第24-25页 |
·减压贮藏 | 第25页 |
·保鲜剂处理 | 第25-26页 |
3 番木瓜转基因育种 | 第26-35页 |
·选择标记基因体系与农杆菌的控制 | 第26-27页 |
·nptⅡ- Kan | 第26页 |
·hptⅡ-Hyg | 第26页 |
·PMI -Man | 第26-27页 |
·Bar -PPT | 第27页 |
·Gfp | 第27页 |
·农杆菌污染的控制 | 第27页 |
·遗传转化方式 | 第27-29页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及优化 | 第27-29页 |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及优化 | 第29页 |
·基因枪介导的转化体系及优化 | 第29页 |
·转基因育种 | 第29-35页 |
·转基因抗病育种 | 第29-33页 |
·转基因抗虫育种 | 第33-34页 |
·转基因提高抗逆性育种 | 第34页 |
·转基因采后育种 | 第34-35页 |
·口服植物疫苗 | 第35页 |
4 无选择标记基因转基因番木瓜的研究 | 第35-37页 |
5 番木瓜时空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37-39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9-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一章 番木瓜叶片和叶柄体胚发生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2-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材料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5页 |
·留种与播种 | 第42-43页 |
·茎尖无菌系的建立 | 第43页 |
·外植体的划伤与接种方式的确定 | 第43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 | 第43-44页 |
·体胚发生、萌发及成苗 | 第44页 |
·体胚再生植株的生根 | 第44-45页 |
·移栽 | 第45页 |
·培养条件 | 第45页 |
·数据统计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外植体的划伤与接种方式对番木瓜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番木瓜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6-48页 |
·番木瓜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及其体胚发生 | 第48页 |
·番木瓜体胚再生植株的生根诱导和移栽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二章 番木瓜β-Gal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2-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材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5页 |
·核酸提取 | 第52-54页 |
·β-Gal 基因的保守区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54页 |
·β-Gal 基因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 第54-55页 |
·β-Gal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核酸提取 | 第55-57页 |
·RNA 提取 | 第55页 |
·DNA 提取 | 第55-57页 |
·β-Gal 基因的保守区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57-59页 |
·β-Gal 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 第59-61页 |
·β-Gal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6页 |
·β-Gal 基因核苷酸的比对及其所翻译的氨基酸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β-GAL 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 | 第62-63页 |
·β-GAL 蛋白质功能预测 | 第63-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三种DNA 微量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66页 |
·番木瓜果实中主效β-Gal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67页 |
·番木瓜果实中的β-Gal 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可能的功能 | 第67-68页 |
第三章 番木瓜β-Gal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68-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材料 | 第68页 |
·方法 | 第68-70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68页 |
·PCR 引物设计和程序 | 第68-69页 |
·β-Gal 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页 |
·β-Gal 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US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69-70页 |
·β-Gal 基因启动子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β-Gal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70-72页 |
·β-Gal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 第72-74页 |
·β-Gal 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US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74页 |
·β-Gal 基因启动子初步的功能鉴定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77-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载体与菌株 | 第77页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77页 |
·试验方法 | 第77-79页 |
·中间表达载体 p1300~-的构建 | 第77-78页 |
·中间表达载体p1300~-/35S~+的构建 | 第78页 |
·中间表达载体 pKAN/RG 和 p1300-/MFRG 的构建 | 第78页 |
·双T-DNA 植物表达载体p2301/TTRG 的构建 | 第78-79页 |
·双T-DNA 植物表达载体p2301/BPTTRG 的构建 | 第79页 |
·植物表达载体对农杆菌EHA 105 的导入 | 第79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79-83页 |
·中间表达载体p1300~-的构建 | 第79-80页 |
·中间表达载体p1300~-/35S~+的构建 | 第80-81页 |
·中间表达载体pKAN/RG 和p1300~-/MFRG 的构建 | 第81页 |
·双T-DNA 植物表达载体p2301/TTRG 的构建 | 第81-82页 |
·双T-DNA 植物表达载体p2301/BPTTRG 的构建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番木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TTRG 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85-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0页 |
·材料 | 第86页 |
·方法 | 第86-90页 |
·番木瓜愈伤组织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 第86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愈伤组织液体振荡转化法 | 第86-87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愈伤组织浸泡转化法 | 第87-88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体胚针刺转化法 | 第88-89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茎段转化法 | 第89页 |
·转基因番木瓜的分子检测 | 第89-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8页 |
·番木瓜愈伤组织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 第90-92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愈伤组织液体振荡转化法 | 第92-95页 |
·番木瓜抗性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和检测 | 第92页 |
·番木瓜抗性胚性愈伤组织的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92-93页 |
·转基因番木瓜的分子检测 | 第93-94页 |
·转基因番木瓜的生根诱导与移栽 | 第94-95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愈伤组织浸泡转化法 | 第95-97页 |
·不同因素对番木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效果分析 | 第95-96页 |
·转基因植株的再生与分子检测 | 第96-97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体胚针刺转化法 | 第97-98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的茎段转化法 | 第98页 |
3 讨论 | 第98-102页 |
·番木瓜遗传转化方式的探讨及优化 | 第98-99页 |
·番木瓜双T-DNA 共转化的意义及效率 | 第99-100页 |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生根诱导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转BPTTRG 基因番木瓜的获得和转MFRG 的初步研究 | 第102-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4页 |
·材料 | 第102-103页 |
·方法 | 第103-104页 |
·转BPTTRG 基因番木瓜的获得与分子检测 | 第103页 |
·番木瓜转MFRG 基因的初步研究 | 第103-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7页 |
·转BPTTRG 基因番木瓜的再生与分子检测 | 第104-105页 |
·番木瓜转MFRG 基因的初步研究 | 第105-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9页 |
·转BPTTRG 基因番木瓜的意义 | 第107页 |
·无选择标记基因转基因番木瓜的选育 | 第107-109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附录Ⅰ | 第129-130页 |
附录Ⅱ | 第130-131页 |
附录Ⅲ | 第131-141页 |
附录Ⅳ | 第141-143页 |
附录Ⅴ | 第143-145页 |
附录Ⅵ | 第145-147页 |
附录Ⅶ | 第147-153页 |
附录Ⅷ | 第153-155页 |
附录Ⅸ | 第155-159页 |
附录Ⅹ | 第159-160页 |
附录Ⅺ | 第160-164页 |
附录Ⅻ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