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生态公益林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区别 | 第15-21页 |
| ·判定标准的尺度比较 | 第15-16页 |
| ·两者都服务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 第15-16页 |
| ·判定标准的尺度不同 | 第16页 |
| ·范畴比较 | 第16-21页 |
| ·生态公益林涵盖部分高保护价值森林 | 第16-18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涵盖部分生态公益林 | 第18-21页 |
| 3 高保护价值森林调查 | 第21-29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调查意义 | 第21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调查要求 | 第21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调查要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特点相适应 | 第21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调查要满足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的需要 | 第21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资源调查 | 第21-29页 |
| ·基础条件调查 | 第21-22页 |
| ·专业调查 | 第22-23页 |
| ·各类型高保护价值森林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3-29页 |
| 4 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 | 第29-43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原则 | 第29-30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9页 |
| ·预防原则 | 第29页 |
| ·适应性经营原则 | 第29-30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模式 | 第30-31页 |
| ·社区共管森林经营模式 | 第30页 |
| ·参与式林业经营模式 | 第30页 |
| ·自然演替模式 | 第30-31页 |
| ·近自然经营模式 | 第31页 |
| ·景观美化模式 | 第31页 |
| ·各类型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 | 第31-42页 |
| ·生物多样性价值显著富集区的保护与经营 | 第31-36页 |
| ·大片集中的或受轻度干扰的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的保护与经营 | 第36-38页 |
| ·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价值森林的保护与经营 | 第38-39页 |
| ·在某些重要情形下提供基本自然服务功能的森林的保护与经营 | 第39-40页 |
| ·满足当地社区基本需求的森林的保护与经营 | 第40-41页 |
| ·具有宗教、传统文化价值的森林的保护与经营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5 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 | 第43-50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43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的要求 | 第43-44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层面与方法 | 第44-47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层面 | 第44-46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方法 | 第46-47页 |
| ·各属性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 | 第47-50页 |
| ·生物多样性价值监测 | 第47-48页 |
| ·生态服务价值监测 | 第48页 |
| ·社会与文化价值监测 | 第48-50页 |
| 6 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73页 |
| ·建立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指标体系意义 | 第50页 |
| ·构建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思想 | 第50-51页 |
| ·构建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指标筛选思路与方法 | 第52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52-54页 |
| ·各评价指标内涵及评价标准 | 第54-73页 |
| ·生物多样性价值指标 | 第54-64页 |
| ·生态服务价值指标 | 第64-69页 |
| ·社会与文化价值指标 | 第69-73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讨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