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剩产能向东盟转移的战略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 第13-1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产业转移理论 | 第16-18页 |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 第16页 |
·赤松要的雁行模式 | 第16页 |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 第16-17页 |
·产品周期理论 | 第17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17-18页 |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8-19页 |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页 |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第18页 |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 第18-19页 |
·邓宁的生产折衷理论 | 第19页 |
·价值链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竞争优势与价值链 | 第19-20页 |
·全球商品链理论 | 第20页 |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20-21页 |
·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21-23页 |
3. 中国过剩产能产生的原因 | 第23-29页 |
·产能过剩的界定 | 第23-24页 |
·产能过剩的定义 | 第23页 |
·产能过剩的划分 | 第23-24页 |
·产能过剩的特征 | 第24页 |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产能过剩产生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 第24-27页 |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4. 中国过剩产能向东盟转移的动因 | 第29-38页 |
·中国过剩产能的出路选择——产业转移 | 第29-30页 |
·中国过剩产能向东盟国家转移的优势分析 | 第30-33页 |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 第30-31页 |
·中国在东盟的市场基础优势 | 第31-32页 |
·中国经济实力的现实基础 | 第32-33页 |
·中国过剩产能向东盟转移的三个理由 | 第33-38页 |
·成本因素推动 | 第33-35页 |
·绕过关税壁垒扩大国际市场 | 第35-36页 |
·推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 第36-38页 |
5. 中国过剩产能向东盟转移的国别选择 | 第38-48页 |
·中国转移过剩产能国别选择的依据 | 第38-39页 |
·东道国的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供给 | 第38页 |
·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规模 | 第38-39页 |
·东道国的外资政策和政治环境 | 第39页 |
·东盟各国投资环境分析 | 第39-41页 |
·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 | 第39-40页 |
·东盟各国政策环境分析 | 第40-41页 |
·中国过剩产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指向 | 第41-48页 |
·越南 | 第41-43页 |
·柬埔寨 | 第43-44页 |
·缅甸 | 第44-45页 |
·印度尼西亚 | 第45-46页 |
·泰国、马来西亚 | 第46页 |
·老挝、菲律宾 | 第46-48页 |
6. 中国过剩产能向东盟转移的主体与模式研究 | 第48-53页 |
·转移的主体——中小企业 | 第48-49页 |
·中小企业界定 | 第48页 |
·中小企业对东盟投资的优势 | 第48-49页 |
·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模式选择 | 第49-53页 |
·绿地投资 | 第49-50页 |
·并购模式 | 第50-51页 |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 第51-52页 |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7. 政策建议与结论 | 第53-56页 |
·建立过剩产能转移基金 | 第53页 |
·以援建工业园带动过剩产能转移 | 第53-54页 |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制约 | 第54页 |
·建立跨境投资保险制度 | 第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