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1页 |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发动机悬置的特性及分类介绍 | 第10-17页 |
·发动机悬置的理想特性 | 第10-11页 |
·被动式发动机悬置 | 第11-13页 |
·可控制式发动机悬置 | 第13-17页 |
·电流变技术的发展 | 第17-20页 |
·电流变液体的发展 | 第18-19页 |
·电流变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ERF发动机悬置的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振动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 | 第26-28页 |
·振动的半主动控制和主动控制 | 第26-27页 |
·振动控制方法 | 第27-2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电流变液体的研制和性能分析 | 第31-51页 |
·电流变液体概述 | 第31-34页 |
·电流变效应的机理 | 第34-37页 |
·纤维化机理 | 第34-35页 |
·双电层极化理论 | 第35-36页 |
·水胶理论 | 第36页 |
·介电粒子极化理论 | 第36-37页 |
·粒子极化后液体抗剪屈服应力的计算 | 第37-39页 |
·电流变液体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39-43页 |
·电流变液体的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平行极板间电流变液体的力学性能 | 第40-43页 |
·ERF的制备和流变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43-49页 |
·三元纳米复合ERF的制备 | 第43-45页 |
·ERF的流变学性能测试仪器 | 第45页 |
·三元纳米复合ERF的流变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氧化铝ERF的配制 | 第47-48页 |
·氧化铝ERF的流变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两种ERF的力学性能比较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ERF发动机悬置的设计、建模及动特性分析 | 第51-75页 |
·典型的ERF发动机悬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ERF发动机悬置的设计 | 第52-55页 |
·阻尼组件的设计 | 第52-55页 |
·ERF发动机悬置结构图 | 第55页 |
·键合图建模方法介绍 | 第55-59页 |
·键合图的广义变量 | 第56页 |
·键合图的基本元件 | 第56-58页 |
·键合图的建模方法 | 第58-59页 |
·ERF悬置的物理模型 | 第59页 |
·ERF发动机悬置的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 第59-65页 |
·ERF发动机悬置的动特性仿真分析 | 第65-71页 |
·仿真基本参数 | 第65-66页 |
·改变参数值对悬置动特性的影响 | 第66-71页 |
·ERF发动机悬置样件的试验研究 | 第71-73页 |
·测试仪器 | 第72页 |
·动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ERF发动机悬置的控制方法研究 | 第75-103页 |
·二自由度ERF悬置的数学模型 | 第75-80页 |
·二自由度ERF悬置系统的力学模型 | 第75页 |
·二自由度ERF悬置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 第75-79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ERF发动机悬置的模糊控制 | 第80-90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80-86页 |
·电流变液发动机悬置的模糊控制仿真 | 第86-88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8-90页 |
·ERF悬置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 第90-96页 |
·Takagi-Sugeno模型的模糊系统 | 第90-91页 |
·Takagi-Sugeno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的结构 | 第91-93页 |
·Takagi-Sugeno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第93-95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ERF悬置的模糊小波神经网络控制 | 第96-102页 |
·小波分析的基础 | 第97-100页 |
·模糊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 第100-101页 |
·仿真结果 | 第101-102页 |
·控制方法的比较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ERF发动机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开发 | 第103-117页 |
·引言 | 第103页 |
·单片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系统功能及组成 | 第103-106页 |
·单片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系统功能 | 第103-104页 |
·单片机类型的确定及其功能概述 | 第104-105页 |
·AVR单片机的开发工具 | 第105-106页 |
·ATmega16L单片机介绍 | 第106-110页 |
·ATmega16L单片机引脚 | 第106-107页 |
·ATmega16L单片机的总体结构 | 第107-109页 |
·ATmega16L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 | 第109-110页 |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硬件开发 | 第110-114页 |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硬件系统组成 | 第110页 |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芯片的扩展 | 第110-111页 |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前向通道设计 | 第111-113页 |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后向通道设计 | 第113-114页 |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程序下载接口模块 | 第114页 |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软件开发 | 第114-116页 |
·主控制程序 | 第114-115页 |
·模糊神经推理子程序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6章 ERF悬置系统仿真分析及硬件在环试验 | 第117-135页 |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分析 | 第117-118页 |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118-131页 |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 第118-126页 |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126-127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27-131页 |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试验研究 | 第131-134页 |
·试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31页 |
·试验仪器 | 第131-132页 |
·试验步骤 | 第13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35-139页 |
·全文总结 | 第135-136页 |
·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摘要 | 第152-155页 |
Abstract | 第155-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