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征研究 | 第12-14页 |
|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关于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16-18页 |
| 4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 ·高等农业院校 | 第18页 |
| ·应用型人才 | 第18-19页 |
|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页 |
| 5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与原则 | 第21-29页 |
| 1 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 ·教育阶段理论 | 第21页 |
| ·专与通的理论 | 第21-22页 |
| ·学与术的理论 | 第22页 |
| ·高校分类理论 | 第22-23页 |
| 2 现实依据 | 第23-26页 |
| ·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4-25页 |
| ·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竞争力的需要 | 第25页 |
| ·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和多样化的需要 | 第25-26页 |
|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 第26-29页 |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27页 |
|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27页 |
| ·以未来职业要求为指导的原则 | 第27页 |
| ·以学生能力素质为重点的原则 | 第27-28页 |
| ·学科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知识并重的原则 | 第28页 |
| ·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 第29-41页 |
|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第29-32页 |
| ·人才结构 | 第29-30页 |
| ·应用型培养模式的知识目标 | 第30-31页 |
| ·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能力目标 | 第31-32页 |
| 2 课程设置方案 | 第32-35页 |
| ·“关键能力+应用能力”并重的课程方案 | 第32-34页 |
| ·“关键能力+应用能力”课程方案的特点 | 第34-35页 |
| 3 理论教学方法 | 第35-37页 |
| ·团队教学法 | 第36页 |
| ·案例教学法 | 第36页 |
| ·项目教学法 | 第36-37页 |
| 4 应用与实践教学体系 | 第37-39页 |
| ·建立完整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 第38-39页 |
| ·开拓广阔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 | 第39页 |
| 5 评价激励机制 | 第39-41页 |
| ·“保证基本素质,重视个性能力”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 | 第40页 |
| ·“以能力为本位,鼓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 | 第41-47页 |
| 1 国外一些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 第41-42页 |
| ·美国的“赠地学院”模式 | 第41页 |
| ·欧洲的农业教育培养模式 | 第41-42页 |
| 2 我国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 第42-45页 |
| ·中国农业大学:大类招生和“平台+模块”模式 | 第42-43页 |
| ·南京农业大学:“宽口径+专业特长”模式 | 第43-44页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模式 | 第44页 |
| ·华中农业大学:两段式通专培养模式 | 第44页 |
| ·浙江大学:KAQ模式 | 第44-45页 |
| ·华南农业大学:重实践模式 | 第45页 |
| 3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 第47-56页 |
| 1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 第47页 |
| 2 培育农业“双师型”师资 | 第47-49页 |
| 3 坚持农业院校特色 | 第49-51页 |
| 4 紧抓“产学研”结合 | 第51-53页 |
| 5 注重社会服务职能 | 第53-54页 |
| 6 开展应用科学研究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