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涡流缓速器结构原理与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汽车辅助制动系统分类 | 第10-12页 |
·汽车采用电涡流缓速器辅助制动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 第14-15页 |
第2章 电涡流缓速器的发展及运用情况 | 第15-25页 |
·缓速器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电涡流缓速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外对电涡流缓速器的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 | 第17-20页 |
·国外法规和标准情况 | 第17-18页 |
·中外有关缓速器的法规比较和探讨 | 第18-20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原理 | 第20-22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 | 第20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基本结构 | 第20-22页 |
·电涡流缓速器在汽车上的安装方式 | 第22-23页 |
·适合安装缓速器的车辆 | 第23-24页 |
·缓速器在使用中应注意事项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电涡流缓速器制动扭矩的数学推导 | 第25-37页 |
·国内外主流的电涡流缓速器模型 | 第25-28页 |
·LW.R.Smythe 模型 | 第25-26页 |
·D.Schieber 模型 | 第26页 |
·J.H.Wouterse 模型 | 第26-27页 |
·张逸成模型 | 第27-28页 |
·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的推导计算 | 第28-34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选型 | 第28-29页 |
·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的理论推导 | 第29-34页 |
·影响电涡流缓速器输出制动扭矩的参数 | 第34-36页 |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4章 缓速器的智能控制原理及控制策略 | 第37-51页 |
·中国公路等级及道路标准 | 第37-38页 |
·缓速器的基本控制方式 | 第38-40页 |
·手动控制方式 | 第39-40页 |
·踏板控制方式 | 第40页 |
·混合控制 | 第40页 |
·缓速器的控制装置 | 第40-42页 |
·执行机构: | 第40-41页 |
·控制机构 | 第41-42页 |
·常规缓速器典型外围电路图 | 第42-44页 |
·缓速器外围电路一 | 第42-43页 |
·缓速器外围电路二 | 第43页 |
·缓速器外围电路三 | 第43-44页 |
·缓速器控制化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的设计 | 第44-46页 |
·智能化的控制内容 | 第44-46页 |
·智能化的控制方式的设计 | 第46页 |
·智能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采集 | 第46-49页 |
·道路坡度信号的采集 | 第46-47页 |
·车速信号的采集 | 第47-48页 |
·前方车速及前后车距参数的采集 | 第48-49页 |
·控制过程的影响因数 | 第49-50页 |
·硬件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程序设计 | 第49页 |
·缓速器的自身保护程序设计 | 第49-50页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第5章 缓速器智能控制的系统设计 | 第51-66页 |
·系统硬件设计 | 第51-55页 |
·硬件系统的选择 | 第51页 |
·系统电源部分的设计 | 第51-52页 |
·系统控制元件的选择 | 第52-55页 |
·智能控制电路原理的设计 | 第55-62页 |
·系统设计软件的选择 | 第55-56页 |
·设计系统电路原理图 | 第56-59页 |
·设计系统印刷电路板 | 第59-62页 |
·系统的软件编程 | 第62-64页 |
·系统语言的选择 | 第62页 |
·智能控制策略及流程图 | 第62-64页 |
·下载电路 | 第64-65页 |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第6章 电涡流缓速器模拟试验台的设计及道路试验 | 第66-70页 |
·电涡流缓速器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第66页 |
·综合性能试验台主要特点 | 第66-67页 |
·测控系统软件开发 | 第67页 |
·实车验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67-69页 |
·轮毂温度测试记录见表1-1,1-2,1-3 | 第67-68页 |
·制动蹄片、轮毂磨损记录 | 第68-69页 |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 | 第70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70-71页 |
附件: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