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伤救济中的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工伤救济制度概览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现代法中工伤内容与范围的界定 | 第12-14页 |
一、工伤界定的发展 | 第12-13页 |
二、工伤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工伤救济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 第14-18页 |
一、早期工伤救济制度的出现及发展:过错赔偿时期 | 第14-16页 |
二、工伤救济制度的转型:无过错赔偿时期 | 第16-17页 |
三、现代工伤救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无过错补偿时期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工伤救济制度的特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工伤保险制度对工伤救济制度的价值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工伤保险制度的构造 | 第20-23页 |
一、工伤保险的界定 | 第20页 |
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伤保险立法的开展 | 第20-22页 |
三、我国工伤保险立法的开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23-27页 |
一、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 | 第23-25页 |
二、工伤保险与其他保险之比较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工伤责任竞合的境况与选择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的差异 | 第27-29页 |
一、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不同 | 第27-28页 |
二、工伤保险和民事侵权赔偿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工伤责任竞合的立法选择 | 第29-33页 |
一、选择模式 | 第29-30页 |
二、取代模式 | 第30-31页 |
三、兼得模式 | 第31页 |
四、补充模式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工伤责任竞合处理模式实证分析与探讨 | 第33-46页 |
第一节 我国工伤责任竞合处理模式现状分析 | 第33-38页 |
一、相关立法与解释 | 第33-35页 |
二、司法实践 | 第35-37页 |
三、学界观点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工伤责任竞合立法与司法探讨 | 第38-46页 |
一、处理模式建立的原则与理念 | 第38-39页 |
二、工伤责任竞合处理模式建立 | 第39-43页 |
三、工伤救济制度建立的探讨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