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劳动争议处理法令论文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劳动争议及其处理制度概述第10-16页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第10-14页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特征第10-11页
  二、劳动争议的分类及意义第11-13页
  三、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第13-14页
 第二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4-16页
  一、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第14-15页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方式第15-16页
第二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比较研究第16-24页
 第一节 主要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6-19页
  一、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6-17页
  二、德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7-18页
  三、澳大利亚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8-19页
 第二节 台湾、香港地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9-21页
  一、台湾地区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9-20页
  二、香港地区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20-21页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比较和分析第21-24页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多元化第21-22页
  二、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独立化第22页
  三、劳动争议处理人员专业化第22页
  四、劳动争议案件分类处理原则第22页
  五、强调政府主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第22-24页
第三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存问题第24-33页
 第一节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4-25页
  一、1949年至1956年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第24页
  二、1957年至1986年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第24页
  三、1987年至今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24-25页
 第二节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5-33页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存在的问题第25-29页
   (一) 调解机构和人员所面临的困境第25-27页
   (二) 仲裁机构设置和人员面临的困境第27-28页
   (三) 劳动争议审判机构的设置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9-33页
   (一)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产生的各种问题第29-31页
   (二) 裁审关系衔接不协调导致的结果第31-32页
   (三) 缺乏劳动争议特有的诉讼程序第32-33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立法建议第33-45页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应有的理念第33-34页
  一、完善制度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第33页
  二、完善制度要贯彻劳动争议及时解决的宗旨第33页
  三、完善制度要落实司法最终解决原则与诉权保护原则第33-34页
  四、完善制度要充分、有效利用仲裁和司法资源第34页
 第二节 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评析第34-36页
  一、"只裁不审"模式第34页
  二、"只审不裁"模式第34-35页
  三、"或裁或审"模式第35页
  四、"先裁后审"模式第35-36页
 第三节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建议第36-39页
  一、将调解作为仲裁或诉讼的前置程序第36-37页
  二、建立"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第37-39页
  三、完善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模式第39页
 第四节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建议第39-45页
  一、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改革设想第40-41页
  二、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改革设想,建立独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第41-42页
  三、劳动争议司法审判组织的改革设想第42-45页
结语第45-47页
注释第47-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工伤救济中的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
下一篇:试析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责任的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