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隐私与隐私权 | 第11-15页 |
一、隐私及隐私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2页 |
二、隐私权的定义 | 第12页 |
三、隐私权的特点 | 第12-14页 |
(一) 主体的特定性 | 第12-13页 |
(二) 内容的广泛性 | 第13页 |
(三) 可利用性 | 第13页 |
(四) 对世性和支配性 | 第13-14页 |
(五) 具有可限制性 | 第14页 |
四、隐私权的内容 | 第14-15页 |
(一) 隐私享有权 | 第14页 |
(二) 隐私维护权 | 第14-15页 |
(三) 隐私利用权 | 第15页 |
(四) 隐私公开权 | 第15页 |
第二节 网络隐私权概述 | 第15-20页 |
一、网络隐私权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网络隐私权与网络上的隐私权概念辨析 | 第16页 |
三、网络隐私权不同于传统隐私权的特征 | 第16-18页 |
(一) 网络隐私权的客体不同 | 第16-17页 |
(二) 网络隐私权所处环境不同 | 第17页 |
(三) 网络隐私权被侵犯的特点不同 | 第17页 |
(四) 网络隐私权被侵犯的救济手段不同 | 第17页 |
(五) 网络隐私权与消费者保护联系在一起 | 第17-18页 |
四、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 第18-20页 |
(一) 网络隐私享有权 | 第18页 |
(二) 网络隐私支配权 | 第18页 |
(三) 网络隐私控制权 | 第18-19页 |
(四) 网络隐私利用权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立法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必要性 | 第20-36页 |
第一节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0-27页 |
一、擅自在网上披露、宣扬他人隐私 | 第20页 |
二、雇主(公司)对雇员隐私权的侵犯 | 第20-21页 |
三、网站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 第21-22页 |
四、黑客行为对隐私权的侵犯 | 第22页 |
五、电子邮件、网络广告中的侵犯隐私权问题 | 第22-23页 |
六、专门的网络窥探业务对隐私权的侵犯 | 第23-24页 |
七、电子商务中的侵犯隐私权问题 | 第24页 |
八、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滥用识别机制 | 第24-25页 |
九、公务机关和非公务机关对隐私权的侵犯 | 第25-26页 |
十、网络服务商对隐私权的侵犯 | 第26页 |
十一、网上招聘中的隐私权问题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网络隐私权容易被侵犯的原因 | 第27-29页 |
一、网络的开放性 | 第27-28页 |
二、网络的技术性 | 第28页 |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 第28-29页 |
四、网络的普及性 | 第29页 |
第三节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巨大危害性 | 第29-32页 |
一、侵犯网络隐私权对个人的危害 | 第29-31页 |
(一) 侵犯网络隐私权会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 | 第29-30页 |
(二) 侵犯网络隐私权会影响个人的人格尊严 | 第30页 |
(三) 侵犯网络隐私权会影响个人的财产权 | 第30页 |
(四) 侵犯网络隐私权会影响个人的生命权 | 第30-31页 |
二、侵犯网络隐私权对社会的危害 | 第31-32页 |
(一) 侵犯网络隐私权会严重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31页 |
(二) 侵犯网络隐私权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31-32页 |
(三) 侵犯网络隐私权会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 | 第32页 |
第四节 网络隐私权需要立法保护 | 第32-36页 |
一、立法是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需要 | 第32-33页 |
二、立法是指引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网络的需要 | 第33-34页 |
三、立法是促进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需要 | 第34页 |
四、立法是融入国际社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世界主要国家及一些地区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模式及其评析 | 第36-49页 |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及一些地区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 | 第36-42页 |
一、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第36-37页 |
二、欧盟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第37-39页 |
三、加拿大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第39-40页 |
四、日本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第40页 |
五、我国台湾地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第40-41页 |
六、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网络隐私权不同保护模式及其评析 | 第42-45页 |
一、行业自律模式 | 第42-44页 |
(一) 网站制定隐私保护政策 | 第43页 |
(二) 建设性的行业指引 | 第43页 |
(三) 自律性规范与第三方认证相结合 | 第43-44页 |
二、立法规制模式 | 第44-45页 |
(一) 一般立法模式 | 第44页 |
(二) 特别立法模式 | 第44-45页 |
三、技术保护模式 | 第45页 |
第三节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选择 | 第45-49页 |
一、各国选择不同模式的原因 | 第45-46页 |
二、两种主要模式的利弊 | 第46页 |
三、两种保护模式的冲突与协调 | 第46-47页 |
(一) 两种模式的冲突 | 第46-47页 |
(二) 两种模式的协调 | 第47页 |
四、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选择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 第49-61页 |
第一节 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构建完善的隐私权保护体系 | 第50-53页 |
一、民法典的法律保护 | 第50-51页 |
二、专门的网络隐私权立法 | 第51-52页 |
三、相关特别法的制定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加强网络隐私权立法的具体建议 | 第53-55页 |
一、具体的原则性规定 | 第53页 |
二、根据原则明确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 | 第53-54页 |
三、建立强制性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登记制度 | 第54-55页 |
四、就个人信息的转让做出相关可行性规定 | 第55页 |
五、保障信息主体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 | 第55页 |
六、对相关技术手段的认可与限制 | 第55页 |
第四节 建立相应的监督与救济机制 | 第55-58页 |
一、设立专门的独立监督部门 | 第55-56页 |
二、明确网络侵权责任 | 第56-58页 |
第五节 加强不同法律制度间的国际合作 | 第58-59页 |
第六节 法律保护制度外的补充 | 第59-61页 |
一、建立有效的网络行业自律机制 | 第59-60页 |
二、建立有效的网络隐私权流转市场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