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选此题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8页 |
| ·搞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 第8-9页 |
| ·失地农民社保体系是推进城市化社会政策的必然选择 | 第9页 |
| ·国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 第9-11页 |
| ·国内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关于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必要性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内容及统筹层次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总体安排 | 第12-13页 |
| ·对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的总结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完善就业保障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16-17页 |
| ·新自由主义的反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 | 第17页 |
| ·政府职能理论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情况的介绍 | 第18-25页 |
|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 第18-20页 |
| ·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 | 第20-22页 |
| ·失地农民综合素质低下 | 第21页 |
| ·就业率不高 | 第21页 |
| ·再次失业率高 | 第21-22页 |
| ·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 第22页 |
| ·就业保障措施不到位 | 第22页 |
| ·长安区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调查 | 第22-25页 |
| ·失地农民年龄分布情况 | 第23页 |
| ·失地农民受教育情况 | 第23-24页 |
| ·失地农民就业途径情况 | 第24页 |
| ·失地农民就业地点分布情况 | 第24页 |
| ·失地农民职业稳定情况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就业保障缺失的原因及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 ·就业保障缺失的原因 | 第25-30页 |
| ·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资产严重贬值 | 第25-26页 |
| ·征地补偿款的分配和使用不合理 | 第26-28页 |
| ·土地的"低征高卖"对农民利益造成严重侵害 | 第28页 |
| ·"公共利益"说造成补偿的不公平 | 第28-29页 |
|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所需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29-30页 |
| ·就业安置方法单一,就业培训跟不上 | 第30页 |
| ·就业保障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 ·征地补偿款的缺乏使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地完善失去了资金支持持 | 第30-31页 |
| ·政策法规的缺乏使就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得不到有力支持 | 第31页 |
| ·安置方法单一和就业培训落后使就业保障缺后续支持 | 第31-32页 |
| 第五章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应对措施 | 第32-42页 |
|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 第32-34页 |
| ·严格界定土地征用权 | 第32-33页 |
| ·改革征地制度内容 | 第33-34页 |
| ·完善征地补偿标准 | 第34页 |
| ·实行多种征地补偿安置方式 | 第34-36页 |
| ·留地安置方式 | 第35页 |
| ·用地单位安置 | 第35页 |
| ·社会保障安置方式 | 第35-36页 |
| ·加强政府培训 | 第36-37页 |
| ·完善培训措施 | 第36-37页 |
| ·实例——培训措施较为完善的浙江省桐乡市 | 第37页 |
| ·扩大就业渠道 | 第37-38页 |
| ·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 第38-39页 |
| ·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逐渐纳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中 | 第39-40页 |
| ·加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 | 第40-41页 |
|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护失地农民基本需要的最后屏障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