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双螺杆多相混抽泵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课题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课题的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课题的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的成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双螺杆泵转子型线组成及啮合特性分析 | 第16-32页 |
·螺杆转子端面型线的类型 | 第16-17页 |
·螺杆转子端面型线的设计 | 第17-26页 |
·螺杆转子端面原始型线方程 | 第18-19页 |
·共轭型线方程的求解 | 第19-26页 |
·转子空间啮合方程及啮合特性 | 第26-32页 |
·螺杆转子的螺旋齿面方程 | 第26页 |
·螺杆转子空间啮合接触线方程 | 第26-29页 |
·螺杆转子齿槽宽、螺齿齿厚的计算 | 第29-30页 |
·泄漏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井下双螺杆泵的工作理论分析 | 第32-46页 |
·螺杆泵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 | 第32页 |
·本研究双螺杆泵的工作过程 | 第32-33页 |
·双螺杆泵的增压原理及压力分布 | 第33-35页 |
·双螺杆泵流量的计算 | 第35-45页 |
·双螺杆泵的理论流量 | 第35-39页 |
·双螺杆泵各种间隙的回流、泄漏损失 | 第39-44页 |
·双螺杆泵的实际流量 | 第44页 |
·双螺杆泵的容积效率 | 第44-45页 |
·双螺杆泵有效功率的计算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井下双螺杆泵的结构设计 | 第46-61页 |
·井下双螺杆泵结构设计方案及特点 | 第46-49页 |
·集中止推式井下双螺杆泵的结构设计及实施方式 | 第49-52页 |
·分散止推式井下双螺杆泵的结构设计及实施方式 | 第52-53页 |
·止推轴承组的设计计算 | 第53-57页 |
·同步齿轮的设计计算 | 第57-61页 |
第五章 井下双螺杆泵转子的变形分析 | 第61-84页 |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61-63页 |
·有限元方法理论 | 第61-62页 |
·ANSYS 分析软件简介 | 第62-63页 |
·井下双螺杆转子的结构动力学分析 | 第63-72页 |
·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63-68页 |
·三维双螺杆泵转子固有特性分析有限元模型 | 第68-70页 |
·三维双螺杆泵转子固有特性分析结果 | 第70-72页 |
·井下双螺杆泵转子的力热变形分析 | 第72-84页 |
·三维温度场理论分析 | 第72-75页 |
·三维螺杆转子温度场分析有限元模型 | 第75-76页 |
·三维螺杆转子稳态温度场结果及分析 | 第76-77页 |
·三维螺杆转子力、热变形分析有限元模型 | 第77-78页 |
·三维螺杆转子力、热变形结果与分析 | 第78-84页 |
第六章 井筒压降的分析计算 | 第84-98页 |
·井筒流动的基本压力方程 | 第84-85页 |
·井筒气液两相流动的基本参数 | 第85-88页 |
·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形态 | 第88-89页 |
·井筒压降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89-90页 |
·井筒压力分布的计算方法 | 第90-95页 |
·气液两相流井筒内流动的压力梯度 | 第90-92页 |
·气液两相管流流动型态的界定方法 | 第92-93页 |
·混合物密度和摩阻梯度的确定 | 第93-95页 |
·井下双螺杆泵采油系统节点法分析 | 第95-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