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第10页 |
2. 提高基本能力 | 第10页 |
3. 提高分析、解决、表达、交流、独立获取的能力 | 第10页 |
4.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第10页 |
5. 提高兴趣、树立信心 | 第10页 |
6.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1页 |
2.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 调查法 | 第13页 |
3. 实验研究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 对学困生进行跟踪调查 | 第13页 |
2. 建立档案袋 | 第13-14页 |
(五) 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14-15页 |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 第15-21页 |
(一) 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 第15-17页 |
1. 具有自卑心理 | 第15页 |
2. 具有畏难情绪 | 第15-16页 |
3. 具有较强的虚荣心 | 第16-17页 |
(二) 数学学困生的行为特征 | 第17-21页 |
1. 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主要表现 | 第17页 |
2. 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么抄袭,要么不做 | 第17-20页 |
3. 学习没有计划,很少预习和复习 | 第20-21页 |
二、自主学习的概述 | 第21-25页 |
(一) 自主学习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1.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 第21-22页 |
2. 自主能力的内涵 | 第22页 |
3. 学习契约 | 第22页 |
4. 生活公约 | 第22页 |
5. 生活法庭 | 第22页 |
(二)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1. 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 第22页 |
2. 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 第22-23页 |
3. 以理解为核心的学习观 | 第23页 |
(三) 自主学习的价值 | 第23-25页 |
1. 自主学习是生存的需要 | 第23页 |
2. 现实世界的发展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23页 |
3.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 第23-25页 |
三、培养高中数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 第25-45页 |
(一) 培养数学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 | 第25-27页 |
1. 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第25-26页 |
2. 教学基础化分层教学 | 第26-27页 |
3. 课堂教学应充分提供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 | 第27页 |
(二) 提高数学学困生元认知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 | 第27-31页 |
1. 元认知的定义 | 第27页 |
2. 了解学困生,掌握学困的根源 | 第27-28页 |
3.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 第28页 |
4.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 第28页 |
5. 从教学实际入手,触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 | 第28页 |
6. 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 第28-31页 |
(三) 增强高中数学学困生对学习行为监控能力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 | 第31-40页 |
1. 行为监控能力的定义 | 第31-33页 |
2. 数学学困生的意志脆弱及对策 | 第33-37页 |
3. 外界干扰因素及对策 | 第37-40页 |
(四) 实验的主要对策和案例展示 | 第40-45页 |
1. 智力型差生的转变 | 第41页 |
2. 非智力型差生的转变 | 第41-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1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