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技术的干旱灌区水盐平衡及生态需水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2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遥感技术在灌区的应用 | 第11-13页 |
| ·作物种植结构调查 | 第11-12页 |
| ·遥感在土壤水分监测中的应用 | 第12页 |
| ·作物遥感估产 | 第12-13页 |
| ·灌区水土资源遥感调查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 ·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区域蒸散发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干旱灌区水盐均衡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8-37页 |
| ·自然概况 | 第28-33页 |
| ·土壤 | 第28页 |
| ·气象 | 第28-29页 |
| ·降水 | 第29-33页 |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7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3-34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37页 |
| 3 遥感影像解译 | 第37-60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37-49页 |
| ·遥感影像校正 | 第39-44页 |
| ·波段选择 | 第44-49页 |
| ·基于TM 影像进行灌区土地利用分类 | 第49-54页 |
| ·分类精度 | 第49-52页 |
| ·分类方法 | 第52-54页 |
| ·基于MODIS 影像的种植结构提取 | 第54-58页 |
| ·MODIS 数据特性及应用范围 | 第54-57页 |
| ·基于MODIS NDVI 的种植结构提取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4 蒸散量反演 | 第60-90页 |
| ·基本原理 | 第60-76页 |
| ·地面特征参数确定 | 第61-67页 |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67-76页 |
| ·MODIS 蒸散量反演 | 第76-80页 |
| ·MODIS 蒸散量反演流程 | 第76-77页 |
| ·地表物理参数计算 | 第77页 |
| ·建立热传导粗糙度模型 | 第77-80页 |
| ·参考作物腾发量计算 | 第80-82页 |
| ·蒸散量验证与比较 | 第82页 |
| ·灌区盐碱地分布规律 | 第82-88页 |
| ·盐碱地形成原因 | 第82-83页 |
| ·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地分布 | 第83-85页 |
| ·对盐碱地的认识及控制措施分析 | 第85-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5 灌区水盐平衡及合理引排比研究 | 第90-115页 |
| ·河套灌区地下水概况 | 第91-92页 |
| ·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 第91页 |
| ·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 第91-92页 |
| ·地下水的排泄条件 | 第92页 |
| ·地下水化学条件及基本特征 | 第92-95页 |
| ·灌区水盐均衡研究 | 第95-106页 |
| ·采样点的选取及测定方法 | 第95-96页 |
| ·灌区灌溉水、地下水及排水盐分分析 | 第96-98页 |
| ·灌溉水、排水水质分析 | 第98-102页 |
| ·灌区水体钠吸附比(SAR)分析 | 第102-104页 |
| ·EC 与各阳离子的相关关系 | 第104-106页 |
| ·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 | 第106-108页 |
| ·灌区上、中、下游土壤中盐分分布规律 | 第106-108页 |
| ·耕地与荒地中的盐分分布规律 | 第108页 |
| ·灌区合理引排比 | 第108-113页 |
| ·灌区盐量引排比 | 第109-110页 |
| ·灌区去除有害盐量引排比 | 第110-112页 |
| ·L_(NA)与L_(EC)的评估 | 第112-113页 |
| ·小结 | 第113-115页 |
| 6 灌区现状生态需水分析 | 第115-124页 |
| ·生态需水的界定 | 第115-117页 |
| ·基本概念 | 第115-116页 |
| ·概念辨析 | 第116-117页 |
| ·生态需水的界定 | 第117页 |
| ·灌区引水量 | 第117-118页 |
| ·灌区节水改造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 ·节水改造后盐分变化 | 第119-120页 |
| ·灌区现状生态需水 | 第120-122页 |
| ·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 | 第120-121页 |
| ·灌区生态需水计算 | 第121-122页 |
| ·小结 | 第122-124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 ·结论 | 第124-125页 |
| ·展望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