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制度概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内涵 | 第12-14页 |
一、认证及其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12-13页 |
二、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及其制度的内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认证模式 | 第14-16页 |
第三节 鉴定结论认证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21页 |
一、鉴定结论客观性的本质使然 | 第16-17页 |
二、鉴定结论科学性的辩证认识使然 | 第17-19页 |
三、鉴定结论对诉讼影响力的双重性使然 | 第19-20页 |
四、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现状 | 第21-24页 |
一、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认证规则 | 第22页 |
二、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认证规则 | 第22-24页 |
第二节 鉴定结论认证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 第24-28页 |
一、鉴定结论认证重形式轻实质 | 第24页 |
二、鉴定结论认证依托替代模式 | 第24-26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域外鉴定结论认证制度考察 | 第28-38页 |
第一节 鉴定结论证据能力方面的认证规则 | 第29-35页 |
一、专家证据的必要性规则 | 第30-31页 |
二、专家证据的适格性规则 | 第31-32页 |
三、专家证据的可靠性规则 | 第32-35页 |
第二节 鉴定结论证明力方面的认证规则 | 第35-36页 |
一、鉴定结论没有预定的、优先的证明力 | 第35页 |
二、对法官自由心证的限制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对两大法系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评价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完善 | 第38-53页 |
第一节 完善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两个维度 | 第38-43页 |
一、证据可采性理念的维度 | 第39-41页 |
二、法官自由心证的维度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鉴定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43-53页 |
一、调整刑事鉴定结论认证观念 | 第43-45页 |
二、建立庭前证据展示程序 | 第45页 |
三、建立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 | 第45-46页 |
四、实行法官自由心证客观化 | 第46-47页 |
五、规范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内容 | 第47-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