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序言 | 第9-14页 |
一、本选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二、延续的明治原型 | 第10-11页 |
三、学术现状及本文目标 | 第11-14页 |
第一章 1869 年2 月8 日颁布《报纸印行条例》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建立“发行许可制” | 第14-17页 |
一、着眼于“许可”的“发行许可制” | 第14-15页 |
二、着眼于“发行”的“发行许可制”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可操控地诱导智识 | 第17-20页 |
一、诱导民众智识 | 第17-18页 |
二、关键在于操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1871 年7 月19 日颁布《报纸条例》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教化与启蒙 | 第20-24页 |
一、苦口婆心 | 第20-23页 |
二、有禁无罚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政府与报纸的契合 | 第24-28页 |
一、报纸甘当下里巴人 | 第24-25页 |
二、官员办报 | 第25-26页 |
三、报纸的御用情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1873 年10 月19 日颁布《报纸条目》 | 第28-36页 |
第一节 “与万国并立”目标下的外交与法制 | 第28-30页 |
一、初建外交信心 | 第28-29页 |
二、加紧建立法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初具体系的新闻法规 | 第30-36页 |
一、征韩论引发政府分裂 | 第30-32页 |
二、多回合的立法过程 | 第32-33页 |
三、报纸政策转向限制 | 第33-36页 |
第四章 1875 年6 月28 日颁布《报纸条例》 | 第36-49页 |
第一节 首次引入监禁与罚款的报纸条例 | 第36-40页 |
一、《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引发报界论战 | 第36-37页 |
二、新设内务省为治安中枢 | 第37-38页 |
三、同一天诞生两项严法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空前的文字狱与报纸的强烈反弹 | 第40-44页 |
一、第一个入狱记者 | 第40-43页 |
二、交替攀升的道魔之争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杀手锏”:禁止或暂停发行的行政处罚权诞生 | 第44-49页 |
一、政府终于使出“杀手锏” | 第44-46页 |
二、“杀手锏”直指报纸命门 | 第46-49页 |
第五章 1883 年4 月16 日修订《报纸条例》 | 第49-59页 |
第一节 开设国会敕谕的背后 | 第49-53页 |
一、报纸生态的变化:报纸即政治 | 第49-51页 |
二、政府策略:用缓兵之计掌握主动权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双管齐下对言论施压 | 第53-56页 |
一、追加《集会条例》:增加警察权限 | 第53-54页 |
二、修订《报纸条例》:纳入保证金制度 | 第54-56页 |
第三节 迄今最成体系的报纸条例 | 第56-59页 |
第六章 1887 年12 月28 日修订《报纸条例》 | 第59-69页 |
第一节 立宪前夕的放宽性修订 | 第59-62页 |
一、内阁制下的立宪准备 | 第59-61页 |
二、《报纸条例》:为固本而放宽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明治宪法“言论自由”下的矛盾 | 第62-65页 |
一、失之《报纸条例》,收之《保安条例》 | 第63-64页 |
二、宪法将矛盾强行并立并存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政府对报纸的辅助性政策 | 第65-69页 |
一、创办《官报》 | 第65-66页 |
二、用内阁机密金扶持“半官报” | 第66-67页 |
三、成立政务部统管政府派报纸 | 第67-69页 |
第七章 1897 年3 月19 日修订《报纸条例》 | 第69-86页 |
第一节 “对外硬”下政府与报纸的和谐关系 | 第69-74页 |
一、大津事件:第一个干预言论的紧急敕令 | 第69-71页 |
二、甲午战争:又一个干预言论的紧急敕令 | 第71-72页 |
三、中立报的诞生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往返于贵众两院的报纸条例修正案 | 第74-78页 |
一、前3 届议会上政府死守“停发权” | 第74-76页 |
二、第4 届议会以后政府在“停发权”上的松动 | 第76-77页 |
三、第9 届议会上政府首次提交议案 | 第77-78页 |
第三节 第10 届议会取消“停发权” | 第78-86页 |
一、“言论解放内阁”的名与实 | 第78-80页 |
二、废除“停发权”的表与里 | 第80-83页 |
三、绝对皇权露峥嵘 | 第83-86页 |
第八章 1909 年5 月6 日颁布《报纸法》 | 第86-99页 |
第一节 政府与报纸的靠近 | 第86-91页 |
一、对外:帝国主义新成员 | 第86-87页 |
二、对内:军国主义体制加强 | 第87-89页 |
三、社会运动加速了政府与报纸的接近 | 第89-91页 |
第二节 政府守住了行政处罚权 | 第91-97页 |
一、恢复了“杀手锏”的紧急敕令 | 第91-93页 |
二、村松提案的结局:种瓜却得豆 | 第93-95页 |
三、政府守住了行政处罚权 | 第95-97页 |
第三节 政府与报纸各取所需的妥协案 | 第97-99页 |
第九章 明治政府对报纸的法律外干预 | 第99-113页 |
第一节 政府对报纸的直接干预 | 第99-107页 |
一、贯穿始终的扶持与收买 | 第99-101页 |
二、《东京日日新闻》:超然法 | 第101-104页 |
三、《日新真事志》:智取法 | 第104-105页 |
四、《东洋自由新闻》:强攻法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政府对报纸的间接干预 | 第107-113页 |
一、报人做官 | 第107-108页 |
二、报人入党 | 第108-109页 |
三、政府与中立报的通道 | 第109-113页 |
第十章 明治政府对报纸的超法律干预 | 第113-125页 |
第一节 超法律干预的制度基础 | 第113-118页 |
一、宪法第8 条赋予天皇超法律特权 | 第113-114页 |
二、天皇特权通过枢密院实现“非议会立法” | 第114-116页 |
三、天皇超法律特权的确立非一日之功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超法律干预的思想基础 | 第118-125页 |
一、《军人敕谕》与《教育敕语》树立军民道德标准 | 第118-120页 |
二、国权面前报纸的迎合 | 第120-122页 |
三、皇权面前报纸的遵从 | 第122-125页 |
结语 | 第125-129页 |
一、实质上的审查制度 | 第125-126页 |
二、随机应变伸缩自如 | 第126-127页 |
三、“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附录 | 第13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