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理论参考: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 | 第21-38页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说:典型性与动态特征 | 第21-26页 |
一、“世界岛”理论 | 第21-22页 |
二、“大棋局”理论 | 第22-24页 |
三、“边缘地带”理论 | 第24-25页 |
四、时代特征与局限增加了地缘政治学的不确定性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不同的价值观理论导致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第26-33页 |
一、建构主义反映出美国价值观战略的确定性动机 | 第26-28页 |
二、“软实力论”对美国外交战略起到确定的软性支撑 | 第28-30页 |
三、美国在中亚的“颜色革命”与“民主建构”具有确定性目标 | 第30-31页 |
四、“文明冲突论”也给美国中亚战略带来不确定性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博弈论”蕴含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替 | 第33-38页 |
一、博弈论的基本观点 | 第33-34页 |
二、关于中亚地区的“大博弈”观点 | 第34-35页 |
三、美国与俄罗斯等大国力量在中亚的博弈特征 | 第35-36页 |
四、对奥巴马就任以来美俄在中亚博弈的总体评价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螺旋式”演进: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波动 | 第38-65页 |
第一节 美国对中亚的战略性认识不断深入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第一阶段(1991-1996 年):战略定位相对单一 | 第40-43页 |
一、新孤立主义思潮与“参与和扩展”战略 | 第40页 |
二、从相对模糊到逐步清晰 | 第40-43页 |
第三节 第二阶段(1996-2001 年):出台新中亚战略 | 第43-45页 |
第四节 第三阶段(2001-2005 年):挺进中亚、支撑反恐 | 第45-54页 |
一、战略背景:布什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合流 | 第46页 |
二、中亚战略地位的大幅度提升 | 第46-48页 |
三、布什政府抓住时机,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其中亚目标 | 第48-53页 |
四、美国深入中亚初战告捷、脚跟初稳 | 第53-54页 |
第五节 第四阶段(2005-2008 年):从“颜色革命”到“大中亚计划” | 第54-59页 |
一、“颜色革命” | 第54-58页 |
二、推动地区整合的新战略——“大中亚计划” | 第58-59页 |
第六节 第五阶段(2009 年1 月至今):奥巴马政府的新探索 | 第59-65页 |
一、“奥巴马主义”虚多实少,实质进展有限 | 第59-60页 |
二、奥巴马政府的反恐重心转向“大中亚”的“阿-巴”地区 | 第60-63页 |
三、奥巴马政府围绕阿富汗展开中亚战略 | 第63-65页 |
第三章 美国中亚战略目标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基本的确定性之一 | 第65-84页 |
第一节 美国全球战略框架中的中亚战略目标概述 | 第65-68页 |
第二节 挤压俄罗斯、维护美国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利益 | 第68-70页 |
第三节 维护美国在“泛中亚地区”的安全利益 | 第70-74页 |
第四节 谋求在中亚的意识形态利益 | 第74-77页 |
第五节 谋取在“泛中亚地区”的能源利益 | 第77-82页 |
第六节 谋求经济利益并推动中亚融入国际体系 | 第82-84页 |
第四章 美国中亚战略路径的相似性与协调性:基本的确定性之二 | 第84-119页 |
第一节 密切政治关系,引导中亚国家民主政治改革进程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加强军事安全合作,推动地区多极化均衡 | 第87-93页 |
第三节 稳步推进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 第93-98页 |
第四节 大力推进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 第98-104页 |
第五节 以多重手段推进“颜色革命” | 第104-110页 |
一、美国对中亚输出民主的主体 | 第105-106页 |
二、美国对中亚“输出民主”的基本手法 | 第106-108页 |
三、异军突起的非政府组织尤其不可忽视 | 第108-110页 |
第六节 联合西方阵营协同推进中亚战略 | 第110-119页 |
一、美国中亚战略借重北约的协同作用 | 第110-113页 |
二、欧盟稳步推进对中亚地区战略 | 第113-116页 |
三、欧安组织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合作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多重制约与两难抉择:美国中亚战略的不确定性 | 第119-140页 |
第一节 美国国内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 | 第119-122页 |
第二节 地区内外制约因素导致不确定性 | 第122-129页 |
一、美国绕不开俄罗斯的制约 | 第122-126页 |
二、中亚地区内部因素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三、阿富汗因素的制约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颜色革命”及其困境:要安全还是要民主的艰难取舍 | 第129-135页 |
一、中亚国家的“自主型民主”战略 | 第130-132页 |
二、美国的民主战略带来负面影响 | 第132-134页 |
三、美国民主战略带来的负面表现 | 第134-135页 |
第四节 典型分析:“大中亚计划”先天不足 | 第135-136页 |
第五节 美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不确定性心态 | 第136-140页 |
一、美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认识历程 | 第136-137页 |
二、为应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出谋划策 | 第137-138页 |
三、呼吁正确评估上海合作组织的实力与潜力 | 第138-140页 |
第六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多重后果及其反思改进 | 第140-154页 |
第一节 经济与能源关系的两面性后果 | 第140-143页 |
一、美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具有正面意义但也有附加条件 | 第140-142页 |
二、美国对中亚国家的能源政策利弊兼有 | 第142-143页 |
第二节 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多重性后果 | 第143-146页 |
一、美国成为影响中亚安全局势的主导性力量之一 | 第143-145页 |
二、美军在中亚的行动引发一些负面担忧和后果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美国学界建言献策、政府反思改进 | 第146-154页 |
一、美国在中亚优化利益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 第146-148页 |
二、民主与稳定的反思 | 第148-151页 |
三、为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战略建言献策 | 第151-154页 |
第七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混合特征:相对性与折衷性 | 第154-167页 |
第一节 “边缘”、“中心”思辨与美国的权衡 | 第154-156页 |
一、几种国际体系观 | 第154-155页 |
二、中亚发展水平的边缘位置与能源因素的重大影响 | 第155页 |
三、中亚自身力量之有限与大国争夺的平台放大效应 | 第155-156页 |
第二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实用主义特质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大中亚计划”的综合与折衷特征 | 第158-160页 |
第四节 在不确定性中支撑确定性的因素仍在 | 第160-167页 |
一、中亚国家秉承大国平衡外交、追求利益最大化 | 第160-163页 |
二、中亚国家存在交好美国的各种动因 | 第163-165页 |
三、美国经营中亚的良好基础仍在 | 第165-167页 |
总结: 美国中亚战略呈“螺旋式”发展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1页 |
后记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