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一章 中国边界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中国边界问题历史简述 | 第12-15页 |
第二节 中国边界的遗留问题 | 第15-20页 |
一、中国与印度边界问题 | 第15-16页 |
二、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 | 第16页 |
三、中国南海诸岛问题 | 第16-17页 |
四、中日东海问题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模式 | 第20-32页 |
第一节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模式的含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一个政策” | 第21-23页 |
第三节 “两条路线” | 第23-30页 |
一、“路线一”:坚持和平谈判 | 第23-27页 |
二、“路线二”:有限武力阻吓 | 第27-30页 |
第四节 “三种结果” | 第30-32页 |
一、和平签约 | 第30页 |
二、回到循环 | 第30-31页 |
三、武力解决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模式的影响因素与成因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一、国内政治理论 | 第32-33页 |
二、现实主义理论 | 第33页 |
三、制度主义理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建构主义解释—反射评价 | 第34-37页 |
一、反射评价 | 第34-35页 |
二、中国边界问题中的反射评价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模式的成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体系层面因素 | 第37-38页 |
二、国家层面因素 | 第38-40页 |
三、个人层面因素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案例分析-中苏边界问题 | 第43-50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现状政策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互动与反射评价积累期 | 第44-46页 |
第三节 从和平谈判到走向循环 | 第46-47页 |
第四节 从有限冲突到谈判与现状的循环 | 第47-48页 |
第五节 现状政策到漫长谈判及最终解决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第50-59页 |
第一节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面临的挑战 | 第50-52页 |
一、应对邻国蚕食政策缺乏有效遏止手段 | 第50页 |
二、邻国对于中国相关边界政策缺乏实际响应 | 第50-51页 |
三、无法彻底排除地区外势力的干扰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中国边界问题的前景展望 | 第52-53页 |
一、陆地边界 | 第52页 |
二、海洋边界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第53-59页 |
一、以更加积极自信的态度去应对边界问题 | 第53-55页 |
二、加强相关情报信息收集与发布,建立健全国内外沟通渠道和机制 | 第55-56页 |
三、继续加大软实力建设投入力度,推进民间友好交往 | 第56-57页 |
四、比照近年国内外突发事件,完善国家应急处理机制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