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献搜集与野外调查结合 | 第11页 |
·"3S"技术的应用 | 第11-12页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2页 |
·多学科理论方法相结合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旅游区总体规划基础研究 | 第14-37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14-21页 |
·旅游规划发展历程 | 第14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趋势 | 第17-21页 |
·旅游区及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旅游区 | 第21-22页 |
·旅游区与旅游地、旅游点 | 第22-23页 |
·旅游区与旅游区域 | 第23-24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 | 第24-29页 |
·内涵 | 第24-25页 |
·性质 | 第25-26页 |
·特点 | 第26-27页 |
·作用 | 第27-28页 |
·任务 | 第28-29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 第29-37页 |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 第29-32页 |
·与其他旅游规划的关系 | 第32-37页 |
3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理论研究 | 第37-54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 第37-38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理论板块 | 第38-39页 |
·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页 |
·旅游人类学 | 第39-40页 |
·经济学 | 第40页 |
·基础理论 | 第40-42页 |
·劳动地域分工 | 第40-41页 |
·区位论原理 | 第41页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41-42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42页 |
·核心理论 | 第42-46页 |
·系统理论(整体规划理论) | 第43页 |
·(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理论 | 第43页 |
·文化权理论 | 第43-44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44页 |
·竞争合作理论 | 第44-45页 |
·景观生态理论 | 第45页 |
·休闲与游憩理论 | 第45-46页 |
·创新理论 | 第46-49页 |
·反规划理论 | 第46-47页 |
·LAC理论 | 第47-48页 |
·旅游社区亲近理论 | 第48页 |
·环境伦理学 | 第48页 |
·地面阻力理论 | 第48页 |
·长尾理论 | 第48-49页 |
·融合理论 | 第49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理论研究评述 | 第49-54页 |
·理论结构特质分析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4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方法研究 | 第54-59页 |
·主要方法 | 第54-56页 |
·地理学方法 | 第54页 |
·市场学方法 | 第54-55页 |
·人类学方法 | 第55页 |
·情景规划法 | 第55-56页 |
·心理学方法 | 第56页 |
·方法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56-59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方法的学科融合特征典型 | 第56-57页 |
·不同规划对象旅游区规划技术方法路线的侧重点发生分化 | 第57页 |
·指标量化和规划技术化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方法的典型趋势 | 第57-58页 |
·可持续规划方法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方法的新亮点 | 第58-59页 |
5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内容研究 | 第59-87页 |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对规划内容的要求 | 第59页 |
·内容体系及案例研究 | 第59-87页 |
·基础内容 | 第61-69页 |
·核心内容 | 第69-76页 |
·支持内容 | 第76-87页 |
6 主要结论 | 第87-91页 |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理论内涵 | 第87-89页 |
·基本概念 | 第87页 |
·性质、特点、作用和任务 | 第87页 |
·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 第87-88页 |
·理论研究 | 第88页 |
·方法研究 | 第88-89页 |
·内容研究 | 第89页 |
·创新成果 | 第89页 |
·论文的不确定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问题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