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嵌入式系统概述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3-21页 |
·多面菱体磨削加工原理 | 第13-15页 |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第15-16页 |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16-18页 |
·硬件总体结构 | 第16-17页 |
·SEP4020 微处理器 | 第17-18页 |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18-20页 |
·软件总体结构 | 第18-19页 |
·μC/OS-II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21-31页 |
·SEP4020 微处理器硬件系统设计 | 第21-29页 |
·存储器系统设计 | 第21-23页 |
·电源电路设计 | 第23-25页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25-26页 |
·JTAG 模块设计 | 第26-27页 |
·串口模块设计 | 第27页 |
·LCD 接口模块设计 | 第27-28页 |
·步进输出模块设计 | 第28-29页 |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 第29页 |
·ATmega16 外围电路设计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控制系统软件平台的构建 | 第31-49页 |
·SEP4020 启动代码设计 | 第31-36页 |
·SEP4020 启动方式的选择 | 第31页 |
·SDRAM 存储空间规划 | 第31-33页 |
·中断向量表的建立 | 第33-36页 |
·复位引导程序的实现 | 第36页 |
·SEP4020 平台上μC/OS-II 的移植 | 第36-42页 |
·μC/OS-II 的移植条件与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OS_CPU.H 的移植 | 第37-39页 |
·OS_CPU_C.C 的移植 | 第39-40页 |
·OS_CPU_A.ASM 的移植 | 第40-42页 |
·SEP4020 平台上μC/OS-II 中断系统设计 | 第42-47页 |
·μC/OS-II 的中断处理 | 第42-43页 |
·中断系统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IRQ 中断的实现 | 第44-46页 |
·μC/OS-II 系统时钟的实现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步进电机加减速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 | 第49-69页 |
·加减速控制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加减速曲线数学模型 | 第50-55页 |
·直线加减速曲线 | 第50-52页 |
·指数加减速曲线 | 第52-53页 |
·S 型加减速曲线 | 第53-55页 |
·步进电机速度控制原理 | 第55-56页 |
·加减速自动控制减速点的判断 | 第56-61页 |
·加减速自动控制关键问题的提出 | 第56-58页 |
·减速点自动判断的实现 | 第58-61页 |
·加减速自动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61-67页 |
·步进电机调速方法的选择 | 第61-62页 |
·加减速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多面菱体磨削控制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第69-81页 |
·基于μC/OS-II 的多面菱体磨削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69-78页 |
·软件功能模块结构 | 第69-70页 |
·软件功能模块分析 | 第70-73页 |
·系统任务划分 | 第73-74页 |
·关键任务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74-78页 |
·基于ATmega16 的键盘处理程序设计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7 实验与分析 | 第81-89页 |
·实验平台 | 第81-84页 |
·水晶磨削机床结构 | 第81-82页 |
·多面菱体磨削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 第82-84页 |
·磨削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磨削实验过程 | 第84-8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7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