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Rh功能微球的可控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绪论第14-30页
    1.1纳米材料概述第14页
    1.2贵金属纳米粒子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第14-18页
        1.2.1贵金属纳米粒子的概述第14-15页
        1.2.2纳米技术对贵金属纳米催化的影响第15-17页
            1.2.2.1金属纳米颗粒催化的形状效应第15-16页
            1.2.2.2金属纳米颗粒催化的结构效应第16-17页
        1.2.3贵金属纳米颗粒在催化领域的发展第17-18页
            1.2.3.1手性催化第17-18页
            1.2.3.2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第18页
    1.3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第18-22页
        1.3.1碳纳米管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第19-20页
        1.3.2石墨烯为载体的纳米颗粒催化剂第20-21页
        1.3.3以MOF结构为载体的纳米催化剂第21-22页
    1.4金属对羰基的不对称氢化第22-25页
        1.4.1Ir和Ru贵金属对酮羰基的不对称氢化第22-23页
        1.4.2Rh贵金属催化剂对酮的不对称氢化第23-25页
            1.4.2.1氮基配体第23-24页
            1.4.2.2膦基配体第24页
            1.4.2.3N-杂环碳基配体第24页
            1.4.2.4基于杂原子的混合配体第24-25页
        1.4.3其他金属催化剂对羰基的的不对称氢化第25页
    1.5联-2-萘酚的概述第25-29页
        1.5.1催化不对称加氢反应第26页
        1.5.2手性传感器第26-27页
        1.5.3联-2-萘酚衍生的应用第27-28页
        1.5.4H8-联奈的合成第28-29页
    1.6选课的目的及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PS@Rh功能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第30-49页
    2.1引言第30-31页
    2.2实验部分第31-32页
    2.3实验内容第32-34页
        2.3.1PS-CHO功能微球制备第32-33页
        2.3.2PS-CHO功能微球的提纯第33页
        2.3.3PS@Rh纳米微球的制备第33-34页
        2.3.4PS@Rh微球的纯化第34页
    2.4性能测试与表征第34-35页
    2.5结果与讨论第35-48页
        2.5.1PS-CHO功能微球表征第35-38页
            2.5.1.1PS功能微球红外表征第35页
            2.5.1.2PS功能微球XRD表征第35-36页
            2.5.1.3PS微球TEM和SEM表征第36-38页
        2.5.2PS@Rh功能微球的表征第38-43页
            2.5.2.1PS@Rh微球TEM表征第38页
            2.5.2.2PS@Rh微球SEM表征第38-39页
            2.5.2.3PS@Rh微球的Mapping表征第39-40页
            2.5.2.4PS@Rh微球的HRTEM表征第40-41页
            2.5.2.5PS@Rh微球的XRD表征第41页
            2.5.2.6PS@Rh微球的XPS表征第41-42页
            2.5.2.7PS@Rh微球的热重表征第42-43页
        2.5.3PS@Rh微球合成条件探究第43-48页
            2.5.3.1不同pH下Rh纳米粒子负载情况第43-45页
            2.5.3.2分散剂PVP用量的影响第45-46页
            2.5.3.3mRh(Cl)3:mPS比值的影响第46-47页
            2.5.3.4反应溶剂的影响第47页
            2.5.3.5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7-48页
    2.6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PS@Rh功能微球催化还原酮羰基第49-67页
    3.1引言第49-50页
    3.2实验部分第50-51页
    3.3实验内容第51-52页
        3.3.1以氢气发生器进行安息香催化加氢第51页
        3.3.2锌粒和稀盐酸进行催化加氢第51-52页
    3.4性能测试与表征第52页
    3.5结果与讨论第52-66页
        3.5.1安息香热分析表征第52-54页
        3.5.2安息香核磁表征第54-55页
        3.5.3安息香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5-57页
        3.5.4以氢气发生器为氢源PS@Rh微球催化效率研究第57-58页
        3.5.5以锌粒制氢的PS@Rh功能微球催化效率研究第58-62页
            3.5.5.1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8-60页
            3.5.5.2不同金属制氢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第60-62页
        3.5.6PS@Rh纳米微球对苯环的催化还原第62-64页
        3.5.7PS@Rh功能微球重复催化实验第64-66页
    3.6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PS@Rh功能微球催化联萘酚非取代苯环氢化第67-82页
    4.1引言第67-68页
    4.2实验部分第68-69页
    4.3实验内容第69页
        4.3.1S-1,1'-联-2-萘酚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9页
        4.3.2S-1,1'-联-2-萘酚催化加氢反皮第69页
    4.4性能测试与表征第69-70页
    4.5结果与讨论第70-81页
        4.5.1联-2-萘酚热分析表征第70-72页
        4.5.2联-2-萘酚核磁表征第72-74页
        4.5.3联-2-萘酚标准曲线绘制第74-76页
        4.5.4萘酚催化实验条件优化第76-79页
            4.5.4.1反应溶剂的选择第76-77页
            4.5.4.2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的优化第77-78页
            4.5.4.3反应时间对S-1,1'-联-2-萘酚转化率的影响第78-79页
        4.5.5PS@Rh纳米微球与其他催化剂的对比第79-81页
    4.6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5.1结论第82-83页
    5.2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氮化碳/二维碳化钛肖特基光催化材料的可控构建及制氢性能增强机制
下一篇:杂原子掺杂泡沫碳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