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行政诉讼中调解的现状及壁垒 | 第10-17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涵义 | 第10-13页 |
一、诉讼调解的涵义 | 第10页 |
二、行政诉讼调解的含义 | 第10-12页 |
三、行政诉讼调解的性质和功能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调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一、我国行政诉讼调解的立法现状 | 第13-14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调解的实践现状 | 第14-15页 |
三、我国行政诉讼中变相调解制度存在的原因与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其他国家、地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考察 | 第17-21页 |
一、德国 | 第17-19页 |
二、法国 | 第19-20页 |
三、台湾地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ADR 机制的广泛使用对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引入的可行性论证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基础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我国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一、公权力的可处分性理论 | 第25-26页 |
二、“恢复性司法”的启示 | 第26-28页 |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原告与被告地位平等理论 | 第28页 |
第二节 我国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现实必要性 | 第28-33页 |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8-29页 |
二、行政诉权保障的需要 | 第29-30页 |
三、行政审判实践的需要 | 第30页 |
四、满足纠纷解决机制多样性的需要 | 第30-31页 |
五、协调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需要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设想 | 第33-44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原则 | 第33-36页 |
一、合法原则 | 第33-34页 |
二、自愿原则 | 第34-35页 |
三、有限调解原则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调解适用的范围 | 第36-38页 |
一、可适用行政诉讼调解的行政案件类型 | 第36-37页 |
二、不适用行政诉讼调解的行政案件类型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调解的程序 | 第38-41页 |
一、行政诉讼调解程序的启动 | 第39页 |
二、行政诉讼调解程序适用的阶段 | 第39页 |
三、行政诉讼调解程序的主持人员与进行地点 | 第39-40页 |
四、行政诉讼调解程序的结案方式 | 第40页 |
五、行政调解程序的救济途径 | 第40-41页 |
六、调解程序中的其他问题 | 第41页 |
第四节 行政诉讼调解的消极影响及应对 | 第41-44页 |
一、行政诉讼调解的消极影响 | 第41-42页 |
二、行政诉讼调解消极影响的应对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