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论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12页
第一章 多元化调解概述第12-23页
 第一节 调解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12-14页
  一、调解的基本含义第12-13页
  二、调解的特征第13-14页
 第二节 调解的历史发展第14-17页
  一、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第14页
  二、近现代的调解制度第14-15页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调解制度第15-17页
 第三节 调解的类型第17-18页
  一、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法院调解第17-18页
  二、诉讼调解和诉讼外调解第18页
  三、判断型调解、交涉型调解、教化型调解、治疗型调解第18页
 第四节 多元化调解的兴起及成因第18-20页
  一、“和合”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多元化调解兴起的传统因素第18-19页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多元化调解的时代因素第19页
  三、诉讼制度自身的局限性是多元化调解兴起的体制因素第19-20页
 第五节 调解的价值分析第20-23页
  一、自由是调解的核心价值第20-21页
  二、高效是调解价值的重要体现第21页
  三、推动法律的发展是调解的潜在价值第21-23页
第二章 域外及相关地区的经验第23-33页
 第一节 美国的调解制度第23-25页
  一、法院附设的调解第23-24页
  二、民间性调解第24-25页
 第二节 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第25-26页
  一、法院附设的调停第25-26页
  二、民间性调解第26页
 第三节 我国的台湾地区的调解制度第26-28页
  一、法院附设调解第27页
  二、家事调解第27页
  三、乡镇市调解第27-28页
 第四节 澳大利亚的ADR第28-29页
  一、法院附设调解第28页
  二、民间性调解第28-29页
 第五节 挪威的调解制度第29-30页
 第六节 域外及相关地区的调解制度与我国之比较第30-33页
  一、民间性调解的比较第30-31页
  二、法院调解的比较第31-33页
第三章 我国多元化调解的现状第33-50页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第33-35页
  一、人民调解组织原有的网络格局被打破第34页
  二、调解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第34页
  三、调解协议效力不确定及缺乏强制力保证第34-35页
  四、人民调解程序的无规则性第35页
 第二节 行政调解第35-38页
  一、行政调解的一般性认识第35-36页
  二、我国行政调解存在的问题第36-38页
 第三节 法院调解第38-42页
  一、法院调解的两种模式第38-40页
  二、法院调解存在的问题第40-42页
 第四节 多元化调解的比较和衔接第42-50页
  一、多元化调解的异同第42-44页
  二、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的可行性分析第44-45页
  三、三种调解方式相互衔接的现状第45-50页
第四章 多元化调解机制的完善第50-61页
 第一节 正视司法的有限性、正确对待多元化调解第50-51页
 第二节 完善多元化调解机制的具体措施第51-61页
  一、立法模式选择方面第51-53页
  二、程序设置方面第53-54页
  三、多元化调解的相互衔接方面第54-56页
  四、多元化调解协调发展方面第56-58页
  五、调解工作职业化建设方面第58-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之建构
下一篇: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