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第8页 |
二、国内外对司法能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三、研究论证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司法能动的源流与功能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司法能动的定义 | 第12-14页 |
一、布莱克法律词典对司法能动规定 | 第12页 |
二、元照英美法词典对司法能动的规定 | 第12-13页 |
三、《司法能动主义》对司法能动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司法能动的实践渊源、发展 | 第14-18页 |
一、司法能动在美国的实践渊源 | 第14-16页 |
二、司法能动在美国的发展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司法能动的特点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司法能动主义的社会作用 | 第19-23页 |
一、有利于推动立法 | 第20页 |
二、有利于实现个案正义 | 第20页 |
三、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 第20-21页 |
四、促进实质正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国司法能动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司法能动的理论纷争 | 第23-29页 |
一、中国关于司法能动的主要理论 | 第23-26页 |
二、中国学者与实践部门对司法能动的不同认识 | 第26-29页 |
第二节 中国与美国司法能动观的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一、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 | 第29-30页 |
二、司法能动的中国语境 | 第30-31页 |
三、中美司法能动的主要区别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实践 | 第32-35页 |
一、法官在个案的判决中采用的法律方法意义上的司法能动 | 第32-33页 |
二、法院实践“能动司法”的形式多样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层法院法官司法能动的理念与空间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基层法官司法能动的理念 | 第35-37页 |
一、基层法官无权创制法律、无权解释法律,无法发挥解释性司法能动观 | 第35页 |
二、自由裁量权意义上的司法能动容易演变成司法恣意 | 第35-37页 |
三、基层法官应保持消极、中立、被动的本性 | 第37页 |
第二节 基层法官司法能动的空间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层法院法官司法能动的困境及其症结 | 第39-43页 |
第一节 基层法官司法能动的困境 | 第39页 |
第二节 困境的症结 | 第39-43页 |
一、基层法院受案特点决定基层法官应坚持能动司法 | 第39-40页 |
二、基层法官司法能力的现状要求能动司法 | 第40-41页 |
三、中国司法权特征决定必须能动司法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基层法官实现司法能动的途径 | 第43-54页 |
第一节 对当事人进行诉讼指导 | 第43-44页 |
一、立案时指导 | 第43-44页 |
二、诉讼过程中的指导 | 第44页 |
三、审结后指导 | 第44页 |
第二节 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纠纷 | 第44-49页 |
一、加强用调解的方式结案 | 第44-46页 |
二、践行巡回审判的办案方式 | 第46-47页 |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尝试简化案件审理程序 | 第49-50页 |
一、传唤案件当事人用简易的方式 | 第49页 |
二、确定开庭时间、地点与当事人商定 | 第49-50页 |
三、以便民的方式能动地驾驭庭审程序 | 第50页 |
第四节 提高自身素质,修炼人文素养 | 第50-52页 |
一、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善用法律,维护司法权威 | 第50-51页 |
二、坚定公正理念,恪守职业伦理道德 | 第51页 |
三、修炼宽厚的人文素养 | 第51-52页 |
第五节 需要司法智慧实现司法能动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