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1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发生的令人尴尬的矛盾现象 | 第12-15页 |
| ·对教师的文本主题意义分析学生常常提出不同或相反意见 | 第12-13页 |
| ·对同一文本主题意义学生常常各抒己见 | 第13页 |
| ·师生共同解读的文本主题意义有时与作者的文本情怀相互抵牾 | 第13-15页 |
| 2 接受美学成为诠释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重要理论依据 | 第15-22页 |
|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观点使"多元解读"有了合理的理论观照 | 第16-17页 |
| ·"召唤结构"为"多元解读"提供了文本基础 | 第17-19页 |
| ·"期待视野"为"多元解读"提供了读者能动性 | 第19-22页 |
| 3 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 第22-30页 |
| ·高度重视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第22-23页 |
| ·充分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体验和独到感悟 | 第23-26页 |
| ·把文学文本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凭借 | 第26-30页 |
| 4 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泛化的质疑和批评 | 第30-42页 |
|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泛化 | 第30-32页 |
| ·作为学生的读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 | 第32-36页 |
| ·作为教材的文学文本,应该具有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意义 | 第36-42页 |
| 5 接受美学视阈下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施"多元解读"的策略 | 第42-49页 |
| ·影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施"多元解读"的可行性策略 | 第46-49页 |
| ·尽可能地逼近真实 | 第47页 |
| ·具体地填补文本空白 | 第47-48页 |
| ·适当地拓展延伸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