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关于电子商务服务及其服务业研究 | 第13-16页 |
·关于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19-20页 |
2 电子商务服务业相关理论 | 第20-33页 |
·电子商务服务 | 第20-22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 | 第22-23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结构 | 第23-33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门类结构 | 第23-25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产业价值链结构 | 第25-29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时空结构 | 第29-31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交易流程结构 | 第31-33页 |
3 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的借鉴 | 第33-40页 |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 第33-36页 |
·国外典型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国内典型相关研究 | 第35-36页 |
·信息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 第36-40页 |
·马克卢普的知识经济测度 | 第36-37页 |
·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 第37-38页 |
·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 第38-40页 |
4 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51页 |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目的性 | 第40页 |
·科学性、系统性 | 第40页 |
·可操作性 | 第40页 |
·易量化 | 第40页 |
·可比性 | 第40-41页 |
·测度方法 | 第41页 |
·德尔菲法 | 第4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1页 |
·测度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41-46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准备度 | 第42-43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使用强度 | 第43-44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度 | 第44-46页 |
·测度指标体系设计方案 | 第46-51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51页 |
5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析 | 第51-64页 |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准备度指数测度 | 第51-55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收入规模 | 第51-53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规模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使用强度指数测度 | 第55-58页 |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 | 第55-56页 |
·第三方网上支付用户规模 | 第56页 |
·网络购物的快递业务量 | 第56-57页 |
·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度指数测度 | 第58-63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位 | 第58-59页 |
·电子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 | 第59-60页 |
·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规模 | 第60-61页 |
·第三方配送的物流业务收入规模 | 第61页 |
·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规模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数测度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4页 |
·本文的缺陷与不足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