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4页 |
|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气门偏摆落座模型建模基础 | 第15-24页 |
| ·建模方案的确定 | 第15页 |
| ·建模方法的确定 | 第15-20页 |
| ·DesignModeler几何建模 | 第16页 |
| ·PRO/E技术 | 第16-20页 |
| ·PRO/E建模技术与特点 | 第16-17页 |
| ·PRO/E主要功能模块 | 第17-20页 |
| ·PRO/E与Ansys Workbench的连接 | 第20-22页 |
| ·PRO/E与Ansys Workbench的协同设计 | 第22-23页 |
| ·AWE与PRO/E的设计协同 | 第22-23页 |
| ·AWE与PRO/E的分析协同 | 第23页 |
| ·AWE的协同数据管理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气门偏摆落座结构静力学分析 | 第24-43页 |
| ·气门偏摆落座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 ·气门杆受力情况分析 | 第25-27页 |
| ·气门-气门导管配合正常受力分析 | 第25-27页 |
| ·气门偏摆落座时受力分析 | 第27页 |
| ·有限元方法 | 第27-28页 |
| ·ANSYS Workbench基础 | 第28-31页 |
| ·ANSYS Workbench概述 | 第28-30页 |
| ·ANSYS Workbench产品设计流程 | 第30-31页 |
| ·文件格式 | 第31页 |
| ·AWE环境下气门偏摆落座静力学分析过程 | 第31-41页 |
| ·几何模型的导入 | 第32页 |
| ·分析类型的选择 | 第32-33页 |
|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33页 |
| ·接触选项的定义 | 第33-35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35-36页 |
| ·约束条件的定义和载荷添加 | 第36-37页 |
| ·设定求解参数 | 第37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 ·气门-导管间隙ΔD对气门头部轴向变形量的影响 | 第38页 |
| ·气门导管长度L_2对气门盘部轴向变形量及气门受拉侧表面应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气门导管位置对气门头部轴向变形量及气门受压侧表面应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气门偏摆落座的动力学分析 | 第43-58页 |
| ·动力学分析概述 | 第43-45页 |
| ·气门动载荷计算 | 第45-50页 |
| ·气门运动特性曲线 | 第45-47页 |
| ·动载荷计算 | 第47-50页 |
| ·AWE环境下气门偏摆落座动力学分析 | 第50-58页 |
| ·导入几何模型 | 第50页 |
| ·选择分析类型 | 第50-51页 |
| ·材料信息的添加 | 第51页 |
| ·接触选项的定义 | 第51-52页 |
| ·接触对的设置 | 第51页 |
| ·联接关节(JOINT)的设置 | 第51-52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52页 |
| ·动力学分析选项设置 | 第52-54页 |
| ·施加载荷以及约束 | 第54页 |
| ·计算结果的设置 | 第54-55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55-58页 |
| ·导管间隙ΔD对气门过渡圆弧处表面应力的影响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课题研究总结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