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31页 |
·兽药残留概况 | 第12页 |
·兽药残留的危害 | 第12-16页 |
·毒性反应 | 第13页 |
·过敏反应 | 第13-14页 |
·耐药菌株的产生 | 第14页 |
·"三致"作用 | 第14-15页 |
·激素(样)作用 | 第15页 |
·肠道菌群失调 | 第15页 |
·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16页 |
·兽药残留的原因 | 第16-17页 |
·非法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 | 第16页 |
·不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 | 第16页 |
·滥用药物 | 第16-17页 |
·违背有关标签的规定 | 第17页 |
·其他原因 | 第17页 |
·兽药残留的监控 | 第17-22页 |
·国外兽药监控情况 | 第17-20页 |
·国内有关兽药残留监控的规定 | 第20-22页 |
·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 第22-26页 |
·微生物抑制法 | 第22页 |
·CharmⅡ微生物受体分析法 | 第22-23页 |
·酶联免疫法 | 第23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3-24页 |
·细管电泳色谱法 | 第24页 |
·薄层色谱法 | 第24-2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5-26页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6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类、结构与性质 | 第26-28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 第26-27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式 | 第27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性质 | 第27-28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第28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 第28页 |
·多西环素的药代动力学 | 第28-30页 |
·多西环素的吸收 | 第28-29页 |
·多西环素的分布 | 第29页 |
·多西环素的排泄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5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实验动物及细胞 | 第32页 |
·主要溶液 | 第32-36页 |
·多西环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第36-45页 |
·多西环素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36-38页 |
·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38-39页 |
·多西环素抗血清的制备与纯化 | 第39-41页 |
·多西环素抗血清的鉴定 | 第41-42页 |
·抗多西环素多克隆抗体间接竞争(ic)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2-44页 |
·多西环素人工添加回收试验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人工抗原的紫外扫描鉴定 | 第45页 |
·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 | 第45-46页 |
·合成抗原浓度和人工抗原偶联结合比的计算 | 第46页 |
·多西环素抗血清的效价测定和纯化 | 第46-48页 |
·多西环素抗血清的效价测定 | 第46-47页 |
·DOX pAb敏感性鉴定 | 第47-48页 |
·多西环素抗血清的纯化 | 第48页 |
·抗多西环素多克隆抗体间接竞争(ic)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8-53页 |
·抗原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抗原包被时间和抗原抗体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9-50页 |
·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0-51页 |
·DOX pAb特异性鉴定 | 第51-52页 |
·DOX pAb精密度鉴定 | 第52-53页 |
·添加回收试验 | 第53-54页 |
·回收率 | 第53-54页 |
·基质干扰 | 第54页 |
4 讨论 | 第54-59页 |
·多西环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54-57页 |
·多西环素人工抗原合成方法的选择 | 第54-55页 |
·多西环素人工抗原连接载体的选择 | 第55-56页 |
·人工抗原偶联比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 第56页 |
·人工抗原的鉴定方法 | 第56-57页 |
·多西环素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57页 |
·免疫程序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 第57-58页 |
·多西环素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58页 |
·抗原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8页 |
·添加回收试验 | 第58-59页 |
·基质干扰的消除 | 第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