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免疫磁珠技术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细胞分离与检测 | 第13页 |
·核酸分离与纯化 | 第13-14页 |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 第14页 |
·固定化酶 | 第14-15页 |
·靶向药物 | 第15页 |
·微生物领域 | 第15-16页 |
·细菌的检测 | 第15页 |
·寄生虫的检测 | 第15-16页 |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2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危害 | 第16-17页 |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18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8-19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19-21页 |
3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的流行与危害 | 第21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1-22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肠炎沙门氏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3-31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试剂及菌株 | 第23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7页 |
·免疫原的制备 | 第24页 |
·免疫试验动物 | 第24-25页 |
·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25页 |
·免疫血清的提取 | 第25-27页 |
·纯化抗体的SDS-PAGE电泳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肠炎沙门氏菌在XLD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观察 | 第27页 |
·免疫原浓度的测定 | 第27页 |
·免疫血清效价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家兔免疫血清IgG的粗提 | 第28页 |
·健康鸡血清IgG提取 | 第28页 |
·SDS-PAGE电泳鉴定 | 第28-30页 |
4 讨论 | 第30页 |
5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31-47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主要的细菌与抗体 | 第32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7页 |
·磁性Fe_3O_4粒子的制备 | 第32-33页 |
·免疫磁珠与多克隆抗体偶联条件的确定 | 第33-34页 |
·IMS-XLD富集肠炎沙门氏菌方法的建立 | 第34-35页 |
·免疫磁珠的保存方法 | 第35-36页 |
·免疫磁珠技术富集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磁性Fe_3O_4粒子的合成 | 第37-38页 |
·磁珠与多克隆抗体偶联条件的确定 | 第38-39页 |
·多克隆抗体包被磁珠的最佳反应介质 | 第38页 |
·多克隆抗体包被磁珠最佳反应介质pH和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多克隆抗体包被磁珠最佳温度的确定 | 第39页 |
·免疫磁珠的封闭 | 第39页 |
·IMS-XLD富集肠炎沙门氏菌方法的建立 | 第39-41页 |
·多克隆抗体包被磁珠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免疫磁珠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免疫磁珠与菌液最佳作用时间 | 第40-41页 |
·免疫磁珠技术的敏感性试验 | 第41页 |
·免疫磁珠技术的特异性试验 | 第41页 |
·保存后免疫磁珠的效果检测 | 第41-43页 |
·外观的变化 | 第41-42页 |
·液体保存组效果检测 | 第42-43页 |
·免疫磁珠技术富集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建立 | 第43-45页 |
·抗体包被磁珠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3页 |
·免疫磁珠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免疫磁珠与菌液最佳作用时间 | 第44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44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磁性微粒的合成及修饰 | 第45-46页 |
·免疫磁珠的保存 | 第46页 |
·免疫磁珠技术的比较性分析 | 第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