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法院论文

回应性法理念与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研究--以上海X法院司法实践为入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36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对象与价值第13-16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3-14页
  二、研究的对象及其价值第14-16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16-24页
  一、方法论第16-22页
  二、基本研究方法第22-23页
  三、具体研究方法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现状的梳理与评价第24-35页
  一、对法院研究的梳理与评价第24-32页
  二、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在法院制度研究中的应用第32页
  三、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梳理与评价第32-35页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设计第35-36页
第二章 历史变迁中上海 X 法院及其立案庭的角色转变第36-51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院角色转变的根据第36-40页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分析第36-38页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分析第38-40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院角色转化的诸表现第40-45页
  一、经济建设的护航者第40-41页
  二、现代法治的追随者第41-42页
  三、司法为民的践行者第42页
  四、上海 X 法院的角色转变第42-45页
 第三节 历史变迁中上海X 法院立案庭的角色转变第45-51页
  一、立案庭产生经历的发展阶段第45-47页
  二、上海 X 法院立案庭的角色转变第47-51页
第三章 上海 X 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动力何来第51-69页
 第一节 上海X 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的外部推动力第51-59页
  一、党的指导思想的推动第51-53页
  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意见的推动第53-55页
  三、民众的需求的反映第55-56页
  四、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推动第56-57页
  五、“和为贵”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第57-59页
 第二节 上海X 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的内部推动力第59-69页
  一、法院行政系统理念和制度所给予的推动力第59-64页
  二、法院审判系统对立案庭制度创新所给予的推动力第64-66页
  三、法院执行系统对立案庭制度创新所给予的推动力第66-69页
第四章 上海 X 法院立案庭创新制度之一——诉前调解制度第69-86页
 第一节 上海X 法院立案庭诉前调解制度产生的背景第69-74页
  一、调解制度在法院的发展历史第69-71页
  二、在诉讼调解的基础上 X 法院立案庭何以产生诉前调解制度第71-74页
 第二节 上海X 法院立案庭诉前调解制度有哪些创新第74-81页
  一、诉前调解制度在受理方式上的功能创新第74-75页
  二、诉前调解制度在调解员上的功能创新第75-78页
  三、诉前调解制度在纠纷类型上的功能创新第78-79页
  四、诉前调解制度在程序上的功能创新第79-81页
 第三节 X 法院立案庭诉前调解的效果如何第81-86页
  一、法院调解从诉中延伸至诉前,满足当事人对于纠纷解决的不同要求第82-83页
  二、大大缩短了纠纷解决的时间,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第83页
  三、减少了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成本第83-84页
  四、节约司法资源,减轻法院的审判压力第84页
  五、调解成功率高,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第84-86页
第五章 上海 X 法院立案庭创新制度之二——诉讼服务中心制度第86-94页
 第一节 X 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制度的构成及其功能分析第86-89页
  一、X 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制度是如何构成的第86-88页
  二、X 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制度输出的新的社会功能第88-89页
 第二节 X 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制度产生了什么效果第89-94页
  一、X 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制度受到群众欢迎第89-92页
  二、X 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制度使法院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第92-94页
第六章 上海 X 法院立案庭创新制度之三——判后释明窗口制度第94-106页
 第一节 判后释明窗口制度输出的根据分析第94-100页
  一、X 法院涉诉信访的压力不断增强第95-97页
  二、首访答疑制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第97-98页
  三、加强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第98-99页
  四、提升法院的审判质量第99-100页
 第二节 判后释明窗口制度输出的新的社会功能分析第100-106页
  一、促进法院与当事人在法治基础上的共识,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第100-101页
  二、及时进行答疑、解纷、排忧和纠错,提升法院以民为本的社会形象第101-106页
第七章 上海 X 法院立案庭创新制度之四——执前督促履行制度第106-114页
 第一节 执前督促履行制度的产生及其功能分析第106-109页
  一、法院执行难、案多人少是执前督促履行制度产生的动因第106-107页
  二、执前督促履行制度有哪些创新第107-109页
 第二节 执前督促履行制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109-114页
  一、减轻执行法官压力,缓解执行难的问题,提高执行效率第109-111页
  二、方便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第111-112页
  三、与其他制度的无缝对接第112-114页
第八章 X 法院立案庭输出的制度所蕴涵的理念与当代中国司法创新的路径探讨——一个可能的结论第114-127页
 第一节 “回应性法”的理念在司法创新制度的体现第114-117页
  一、对“回应性法”理念的梳理第114-115页
  二、“回应性法”理念的本质特征分析第115-117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创新的路径探讨第117-127页
  一、司法创新制度与政治的关系第117-120页
  二、司法创新制度与司法中立的关系第120-122页
  三、司法创新制度与合法性、合民意性和合社会发展性的关系第122-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附录第139-153页
 附录 1:上海X 法院诉前调解规则(试行)第139-142页
 附录 2:X 人民法院“诉前委托调解”问卷调查表第142-143页
 附录 3:X 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诉讼服务中心运行的实施意见第143-145页
 附录 4: X 人民法院关于判后释明的规定第145-149页
 附录 5:关于执前督促履行的暂行办法第149-151页
 附录 6:执前督促履行友情提示第151-152页
 附录 7:X 法院访谈法官及陪审员汇总表第152-153页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第153-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艺苑卮言》研究
下一篇: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