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探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及其对本文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及其对本文的意义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2 道德冷漠的理论阐释 | 第19-26页 |
2.1 道德的伦理内涵 | 第19-20页 |
2.1.1 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 第19页 |
2.1.2 词源学中的道德意义 | 第19-20页 |
2.1.3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 | 第20页 |
2.2 道德冷漠的深层内涵 | 第20-24页 |
2.2.1 道德悲观的内容展示 | 第21页 |
2.2.2 伦理悖论的外在表现 | 第21-22页 |
2.2.3 权责均弃的态度行为 | 第22-23页 |
2.2.4 自身存在的认识不清 | 第23页 |
2.2.5 私德异化的外在表现 | 第23-24页 |
2.3 道德冷漠的伦理探究意义 | 第24-26页 |
2.3.1 完善伦理学建构 | 第24页 |
2.3.2 传承优秀文化 | 第24页 |
2.3.3 实现社会和谐 | 第24-26页 |
3 道德冷漠的外在表现 | 第26-33页 |
3.1 道德冷漠的理论表现 | 第26-28页 |
3.1.1 道德勇气的缺失 | 第26页 |
3.1.2 道德关怀的匮乏 | 第26-27页 |
3.1.3 道德义务的逃避 | 第27页 |
3.1.4 道德信任的消弭 | 第27-28页 |
3.1.5 道德理性的失落 | 第28页 |
3.2 道德冷漠的现实表现 | 第28-33页 |
3.2.1 对道德失范事件的冷漠 | 第28-29页 |
3.2.2 对道德模范人物的怀疑 | 第29-30页 |
3.2.3 对道德规范约定的失信 | 第30页 |
3.2.4 旁观者现象泛滥 | 第30-31页 |
3.2.5 职业道德冷漠 | 第31-32页 |
3.2.6 家庭道德冷漠 | 第32-33页 |
4 道德冷漠成因探究 | 第33-42页 |
4.1 “理性经济人”思想的过度运用 | 第33-34页 |
4.1.1 工具理性在道德领域的过度运用 | 第33页 |
4.1.2 自我中心主义和丛林法则大行其道 | 第33-34页 |
4.2 道德认同的现实危机 | 第34-36页 |
4.2.1 中华传统美德的失落 | 第34-35页 |
4.2.2 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 第35-36页 |
4.3 道德转型的负面影响 | 第36-37页 |
4.3.1 道德多元化的负面效应 | 第36页 |
4.3.2 私德向公德的转型不适 | 第36-37页 |
4.3.3 中西道德观的激烈碰撞 | 第37页 |
4.4 道德教育效用的发挥失常 | 第37-39页 |
4.4.1 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 第38页 |
4.4.2 德育重形式轻内容 | 第38页 |
4.4.3 教育者知行不一 | 第38-39页 |
4.5 道德建设参与的被动消极 | 第39-40页 |
4.5.1 道德实践跟不上道德理论 | 第39页 |
4.5.2 大众道德理性能力不足 | 第39-40页 |
4.6 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后果 | 第40页 |
4.7 从众心理效应的推波助澜 | 第40-42页 |
4.7.1 文化大背景的影响 | 第40-41页 |
4.7.2 社会教育方向走偏 | 第41-42页 |
5 道德冷漠的治理路径 | 第42-49页 |
5.1 道德冷漠改善的伦理目标 | 第42-43页 |
5.1.1 有效发挥道德功能 | 第42页 |
5.1.2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 第42-43页 |
5.2 道德冷漠改善的理论道路 | 第43-46页 |
5.2.1 重视个体道德情感和道德品格培养 | 第43-44页 |
5.2.2 塑造群体日常道德行为的反思能力 | 第44页 |
5.2.3 渗透伦理规律以规范大众日常生活 | 第44页 |
5.2.4 融合功利与道德原则追求德福一致 | 第44-45页 |
5.2.5 发展契约精神以形成契约伦理习惯 | 第45-46页 |
5.3 道德冷漠改善的现实选择 | 第46-49页 |
5.3.1 彻底取缔邪风陋俗 | 第46-47页 |
5.3.2 营造和谐道德氛围 | 第47页 |
5.3.3 加强大众价值教育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