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BsmR降解c-di-GMP调控医源性病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biofilm的形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19页
    1.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研究现状第13-14页
        1.1.1 生物学性状和分布第13页
        1.1.2 临床研究第13-14页
    1.2 biofilm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1 biofilm的成分第14页
        1.2.2 biofilm的形成第14-15页
        1.2.3 biofilm与耐药性第15页
    1.3 第二信使c-di-GMP信号通路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c-di-GMP的代谢第15-16页
        1.3.2 c-di-GMP的作用机制第16-17页
        1.3.3 c-di-GMP调控致病因子第17页
    1.4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9-27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1.1 菌种及质粒第19页
        2.1.2 生化试剂第19页
        2.1.3 仪器第19页
        2.1.4 培养基第19-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7页
        2.2.1 总DNA的提取第20页
        2.2.2 质粒的制备第20页
        2.2.3 Sma CGMCC1.1788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电击转化第20-21页
        2.2.4 大肠杆菌DH5α热击超级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热击转化第21页
        2.2.5 读码框内删除(In-frame deletion)突变体的构建第21-22页
        2.2.6 生物被膜(biofilm)定量检测第22页
        2.2.7 游动性检测第22页
        2.2.8 半定量RT-PCR和 q RT-PCR第22-24页
        2.2.9 蛋白质的表达和纯化第24-25页
        2.2.10 蛋白质磷酸化检测第25页
        2.2.11 凝胶阻滞实验(EMSA)第25-26页
        2.2.12 c-di-GMP代谢检测第26页
        2.2.13 c-di-GMP定量检测第26-27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27-50页
    3.1 Sma K279a基因组编码27个与c-di-GMP代谢相关的蛋白第27-28页
    3.2 bsmR参与调控细菌游动性和biofilm形成第28-31页
        3.2.1 pK18mobSacB框内删除突变体的构建第28页
        3.2.2 bsmR互补菌株的构建第28-29页
        3.2.3 bsmR对 biofilm形成的调控第29-30页
        3.2.4 bsmR对细菌游动性的调控第30页
        3.2.5 WT、ΔbsmR、ΔbsmR-OXbsmR菌株的生长表型检测第30-31页
    3.3 bsmR对细菌游动性和biofilm形成的调控与其磷酸化水平无关第31-33页
        3.3.1 重组菌株OXbsmRD54A和OXbsmRD54E的构建第31-32页
        3.3.2 磷酸化水平对biofilm形成的影响第32页
        3.3.3 磷酸化水平对游动性的影响第32-33页
        3.3.4 五个菌株的生长表型检测第33页
    3.4 DP16_RS18255-DP16_RS18250-bsmR-DP16_RS18240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中第33-36页
        3.4.1 RT-PCR解析bsmR的操纵子结构第33-34页
        3.4.2 操纵子编码的4个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第34-35页
        3.4.3 BsmT-DP16_RS18250-BsmR-DP16_RS18240蛋白的表达纯化第35页
        3.4.4 DP16_RS18250和DP16_RS18240 蛋白的自激酶活性检测第35-36页
    3.5 bsmR调控细菌biofilm和游动性的生化机制第36-39页
        3.5.1 BsmR能够在体外降解c-di-GMP第36页
        3.5.2 过表达BsmR显著降低细菌细胞内c-di-GMP的水平第36-38页
        3.5.3 BsmR的 PDE活性参与BsmR对游动性和biofilm形成的调控第38-39页
    3.6 bsmR调控细菌biofilm的形成和游动性的分子机理解析第39-41页
        3.6.1 RNA-seq表明bsmR影响349 个下游基因的表达第39-40页
        3.6.2 fsnR是 bsmR调控的靶标基因之一第40-41页
    3.7 bsmT参与调控Sma biofilm的形成和细菌游动性第41-44页
        3.7.1 bsmT、DP16_RS18250和DP16_RS18240 遗传分析菌株的构建第41-42页
        3.7.2 biofilm形成检测第42-43页
        3.7.3 游动性检测第43-44页
        3.7.4 生长表型检测第44页
    3.8 bsmT和bsmR的调控关系分析第44-47页
        3.8.1 bsmT和bsmR双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构建第44-45页
        3.8.2 biofilm形成检测第45-46页
        3.8.3 游动性检测第46页
        3.8.4 生长表型检测第46-47页
    3.9 bsmT通过正反馈途径调控自身操纵子的表达第47-48页
        3.9.1 bsmT正调控bsmT、bsmR、DP16_RS18250、DP16_RS18240 基因的表达第47-48页
        3.9.2 EMSA实验证明BsmT直接结合自身所在操纵子的启动子区第48页
    3.10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表第56-70页
致谢第70页
研究生阶段学术成果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遥测技术在长沙机动车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关键链的光伏电站建设多项目计划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