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研究 | 第9-11页 |
1.2.2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社区治理研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理论框架 | 第16-24页 |
2.1 研究理论 | 第16-18页 |
2.1.1 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嵌入性理论 | 第17-18页 |
2.2 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2.2.1 专业社会工作 | 第18-19页 |
2.2.2 社区治理 | 第19-20页 |
2.2.3 嵌入性发展 | 第20-21页 |
2.3 分析框架 | 第21-24页 |
3 重庆市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社区治理现状 | 第24-34页 |
3.1 专业社会工作推进 | 第24-28页 |
3.1.1 政策空间扩展:从人才体系构建到社会治理实践 | 第24-26页 |
3.1.2 治理能力提升:管理体系完善与岗位人才培育 | 第26-27页 |
3.1.3 合作网络延伸:项目全域覆盖与多层复合推进 | 第27-28页 |
3.2 社区管理走向社区治理 | 第28-30页 |
3.2.1 街区管理基本格局 | 第28页 |
3.2.2 社区服务功能提升 | 第28-29页 |
3.2.3 社区社会资本培育 | 第29-30页 |
3.3 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嵌入” | 第30-34页 |
3.3.1 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的重点场域 | 第30-31页 |
3.3.2 发展路径:项目购买与岗位开发同时推进 | 第31-32页 |
3.3.3 效能目标:管理服务与社区增能多重需求 | 第32-34页 |
4 治理背景下的三种“嵌入”路径 | 第34-53页 |
4.1 环境回应:宏观治理背景中的“嵌入” | 第34-37页 |
4.1.1 从“管理”到“治理”的目标转变 | 第34-35页 |
4.1.2 从管控让渡到服务合作的空间转变 | 第35-36页 |
4.1.3 从浅层嵌入到深层嵌入的机制转变 | 第36-37页 |
4.2 特征分析:以三个社区的社工嵌入实践为例 | 第37-47页 |
4.2.1 以社区A为例的专业机构项目购买 | 第37-41页 |
4.2.2 以社区B为例的社区社工岗位开发 | 第41-44页 |
4.2.3 以社区C为例的项目购买、岗位开发联动 | 第44-47页 |
4.3 三种“嵌入”路径的适应性机理分析 | 第47-53页 |
4.3.1 结构性嵌入:专业主导下的合同条件交换机理 | 第47-48页 |
4.3.2 关系性嵌入:信任支撑下的身份资源适应机理 | 第48-50页 |
4.3.3 混合性嵌入:功能弥补与结构优化的双重适应机理 | 第50-53页 |
5 反思:可能存在的“反嵌入”危险 | 第53-60页 |
5.1 政府权威的外部渗透 | 第53-54页 |
5.1.1 监督界限不清引发权力溢出 | 第53页 |
5.1.2 行政管理越位造成关系失衡 | 第53-54页 |
5.2 专业身份的认同危机 | 第54-57页 |
5.2.1 合作对象的专业质疑:“社工”还是“写工”? | 第54-55页 |
5.2.2 居民群众的身份混淆:社区工作者还是社会工作者? | 第55-56页 |
5.2.3 社工自身的职业迷茫:又没“面子”也没“里子” | 第56-57页 |
5.3 服务目标的行政偏移 | 第57-60页 |
5.3.1 角色混乱导致服务对象置换 | 第57-58页 |
5.3.2 需求矛盾带来服务形式外化 | 第58-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A. 访谈提纲(Y区) | 第70页 |
B. 访谈提纲(S区) | 第70-71页 |
C. 访谈提纲(J区)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