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6页 |
1.1 水稻种子的结构 | 第14-15页 |
1.2 水稻粒型的遗传分析 | 第15-16页 |
1.3 水稻粒型调控的分子机制 | 第16-22页 |
1.3.1 转录调控途径 | 第17-18页 |
1.3.2 内源激素调控途径 | 第18-20页 |
1.3.3 G蛋白信号传导途径 | 第20页 |
1.3.4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 第20-21页 |
1.3.5 其它调控途径 | 第21-22页 |
1.4 泛素系统 | 第22-35页 |
1.4.1 泛素蛋白 | 第22-23页 |
1.4.2 泛素激活酶E | 第23-24页 |
1.4.3 泛素结合酶E | 第24-25页 |
1.4.4 泛素连接酶E | 第25-28页 |
1.4.5 26S蛋白酶体 | 第28-30页 |
1.4.6 去泛素酶(DUB) | 第30-3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水稻宽粒突变体lg1-D的表型分析 | 第36-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2.1.1 材料种植 | 第36页 |
2.1.2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6页 |
2.1.3 灌浆速率的测量 | 第36页 |
2.1.4 颖壳石蜡切片观察 | 第36-37页 |
2.1.5 颖壳表面及籽粒横切面扫描电镜观察 | 第37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2.2.1 宽粒突变体lg1-D的表型分析 | 第37-38页 |
2.2.2 灌浆速率的调查 | 第38-39页 |
2.2.3 颖壳细胞学观察 | 第39-41页 |
2.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水稻粒型基因OsUBP15 的图位克隆 | 第42-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1.1 材料种植 | 第42页 |
3.1.2 水稻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42页 |
3.1.3 InDel标记的开发 | 第42页 |
3.1.4 PCR扩增 | 第42-43页 |
3.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3页 |
3.1.6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43页 |
3.1.7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3页 |
3.1.8 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3.1.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44页 |
3.1.10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44页 |
3.1.11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44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3.2.1 lg1-D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44-45页 |
3.2.2 突变基因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45-47页 |
3.2.3 转基因验证 | 第47-49页 |
3.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OsUBP15 的功能验证 | 第51-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4.1.1 RNA的提取 | 第51页 |
4.1.2 cDNA的合成 | 第51-52页 |
4.1.3 Real-time PCR | 第52页 |
4.1.4 GUS染色 | 第52页 |
4.1.5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 | 第52页 |
4.1.6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第52-53页 |
4.1.7 体外去泛素化酶活性检测 | 第53页 |
4.1.8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第53-54页 |
4.1.9 体外Pull-down | 第54页 |
4.1.10 Western blot检测 | 第54页 |
4.1.11 酵母双杂交 | 第54-55页 |
4.1.12 利用CRISPR构建定点突变体 | 第55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4.2.1 ORF2 蛋白序列分析 | 第55-56页 |
4.2.2 OsUBP15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56-57页 |
4.2.3 OsUBP15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57-58页 |
4.2.4 OsUBP15去泛素酶活性检测 | 第58-59页 |
4.2.5 OsUBP15蛋白稳定性检测 | 第59-60页 |
4.2.6 OsDA1与OsUBP15互作并调控其稳定性 | 第60-62页 |
4.2.7 OsUBP15与GW2的遗传关系 | 第62-63页 |
4.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 | 第64-6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附录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