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33页 |
1.1.1 PRRSV概述 | 第16页 |
1.1.2 PRRSV基因组及其复制 | 第16-18页 |
1.1.3 PRRSV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的功能 | 第18-20页 |
1.1.4 PRRSV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制 | 第20-21页 |
1.1.4.1 PRRSV体液免疫机制 | 第20-21页 |
1.1.4.2 PRRSV细胞免疫机制 | 第21页 |
1.1.5 PRRSV的受体及功能 | 第21-22页 |
1.1.6 PRRSV疫苗及面临问题 | 第22-28页 |
1.1.6.1 PRRSV疫苗 | 第22-27页 |
1.1.6.1.1 商品化PRRSV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 第22-24页 |
1.1.6.1.2 新型灭活疫苗 | 第24-25页 |
1.1.6.1.3 载体疫苗 | 第25-26页 |
1.1.6.1.4 PRRSV DIVA疫苗 | 第26-27页 |
1.1.6.2 有效的PRRSV疫苗研制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1.1.6.2.1 PRRSV基因组具有高变异率 | 第27页 |
1.1.6.2.2 免疫逃逸 | 第27页 |
1.1.6.2.3 与保护水平相关的因素不清楚 | 第27-28页 |
1.1.6.2.4 缺少评价疫苗保护效果的可靠参数 | 第28页 |
1.1.7 PRRSV的起源及遗传演化 | 第28-33页 |
1.1.7.1 PRRSV的起源假说 | 第28-29页 |
1.1.7.2 Ⅰ型PRRSV的起源及演化 | 第29-31页 |
1.1.7.2.1 Ⅰ型PRRSV的起源及在欧洲的演化 | 第29-31页 |
1.1.7.2.2 Ⅰ型PRRSV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演化 | 第31页 |
1.1.7.3 Ⅱ型PRRSV的起源及演化 | 第31-33页 |
1.1.7.3.1 Ⅱ型PRRSV的分布 | 第31-32页 |
1.1.7.3.2 Ⅱ型PRRSV的起源及暴发 | 第32-3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我国不同基因亚型新发PRRSV的研究 | 第34-72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2.2.1 样品、细胞及毒株 | 第35页 |
2.2.2 引物及参考毒株 | 第35页 |
2.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2.2.4 PRRSV新毒株的分离鉴定 | 第35-36页 |
2.2.5 PRRSV新毒株的序列测定 | 第36页 |
2.2.6 PRRSV新毒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36-37页 |
2.2.7 PRRSV新毒株的重组分析 | 第37页 |
2.2.8 NADC30-like PRRSV SD53-1603动物实验及免疫保护实验 | 第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68页 |
2.3.1 2014-2018年PRRSV的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2.3.2 2014-2018年NADC30-like PRRSV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38-46页 |
2.3.2.1 2014-2018年NADC30-like PRRSV的检测结果 | 第38-40页 |
2.3.2.2 NADC30-like 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40-42页 |
2.3.2.3 NADC30-like PRRSV nsp2基因推导aa序列比对 | 第42页 |
2.3.2.4 NADC30-like PRRSV的重组分析 | 第42-43页 |
2.3.2.5 高致病性PRRSV疫苗株Hu N4-F112对SD53-1603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 第43-46页 |
2.3.2.5.1 SD53-1603免疫攻毒实验体温和平均日增重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2.3.2.5.2 SD53-1603免疫攻毒实验病理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2.3.2.5.3 SD53-1603免疫攻毒实验病毒血症及组织病毒载量分析 | 第45-46页 |
2.3.3 2017年我国新发NADC34-like PRRSV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46-53页 |
2.3.3.1 2017年我国NADC34-like PRRSV的检测结果 | 第46页 |
2.3.3.2 我国新发NADC34-like 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46-50页 |
2.3.3.3 我国新发NADC34-like PRRSV基因组nt和aa同源性比对 | 第50-51页 |
2.3.3.4 我国新发NADC34-like PRRSV的重组分析 | 第51-53页 |
2.3.4 2014-2018年QYYZ-like PRRSV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53-60页 |
2.3.4.1 2014-2018年QYYZ-like PRRSV的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2.3.4.2 QYYZ-like 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54-56页 |
2.3.4.3 QYYZ-like PRRSV nsp2和ORF5基因推导aa的序列比对 | 第56-57页 |
2.3.4.4 QYYZ-like PRRSV的重组分析 | 第57-58页 |
2.3.4.5 Sublineage 3.5 PRRSV起源于Sublineage 3.2 | 第58-60页 |
2.3.5 2014-2018年我国新发Resp PRRS MLV like PRRSV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60-64页 |
2.3.5.1 2014-2018 年Resp PRRS MLV like PRRSV的检测结果 | 第60-61页 |
2.3.5.2 Resp PRRS MLV like PRRSV ORF5基因及推导aa序列比对 | 第61-62页 |
2.3.5.3 Resp PRRS MLV like 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62-64页 |
2.3.6 2014-2018年我国新发HP-PRRSV related PRRSV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64-68页 |
2.3.6.1 2014-2018年Sublineage 8.7 PRRSV的检测结果 | 第64-66页 |
2.3.6.2 Sublineage 8.7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66-68页 |
2.4 讨论 | 第68-70页 |
2.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某大型养殖集团内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72-92页 |
3.1 引言 | 第7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3.2.1 样品、细胞及毒株 | 第72页 |
3.2.2 引物及参考毒株 | 第72页 |
3.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2-73页 |
3.2.4 PRRSV新毒株的分离鉴定 | 第73页 |
3.2.5 PRRSV新毒株的序列测定 | 第73页 |
3.2.6 PRRSV新毒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73页 |
3.2.7 PRRSV新毒株的重组分析 | 第7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3-89页 |
3.3.1 2014-2018该养殖集团内PRRSV的检测情况 | 第73-75页 |
3.3.2 该养殖集团NADC30-like 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75-80页 |
3.3.3 该养殖集团QYYZ-like 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80-81页 |
3.3.4 该养殖集团Resp PRRS MLV like 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81-83页 |
3.3.5 该养殖集团HP-PRRSV的遗传演化分析 | 第83-86页 |
3.3.6 复杂的重组模式是逐渐形成的 | 第86-87页 |
3.3.7 同一毒株通过不同位置的重组增加重组多样性 | 第87页 |
3.3.8 该养殖集团PRRSV的来源及传播路径 | 第87-89页 |
3.4 讨论 | 第89-91页 |
3.5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四章 NADC30-like PRRSV DIVA疫苗候选株的研究 | 第92-104页 |
4.1 引言 | 第9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2-96页 |
4.2.1 毒株、细胞、抗体和实验动物 | 第92页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2-93页 |
4.2.3 SD53-1603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93-94页 |
4.2.3.1 pBluscriptⅡ-SK质粒的改造 | 第93页 |
4.2.3.2 SD531603M40全基因组片段扩增 | 第93-94页 |
4.2.3.3 SD531603M40感染性克隆质粒p SD531603M40的构建 | 第94页 |
4.2.4 SD53-1603 DIVA疫苗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94-95页 |
4.2.5 SD531603M40及其DIVA疫苗候选株的拯救及鉴定 | 第95-96页 |
4.2.6 SD531603M40及其DIVA疫苗候选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96页 |
4.2.7 rSD531603M65及其DIVA疫苗株动物实验 | 第96页 |
4.2.8 rSD531603M65及其DIVA疫苗株免疫血清的病毒血症 | 第96页 |
4.2.9 rSD531603M65及其DIVA疫苗株免疫血清ELISA抗体的测定 | 第96页 |
4.2.10 rSD531603M65及其DIVA疫苗株免疫血清特异性抗体差异性测定 | 第9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2页 |
4.3.1 SD531603M40子代病毒的鉴定 | 第96-98页 |
4.3.2 SD531603M65及子代病毒的生长曲线 | 第98页 |
4.3.3 rSD531603M65 DIVA疫苗株的测序鉴定和酶切 | 第98-99页 |
4.3.4 rSD531603M65 DIVA疫苗株的生长曲线 | 第99-100页 |
4.3.5 rSD531603M65 DIVA疫苗株免疫血清病毒血症 | 第100页 |
4.3.6 rSD531603M65及其DIVA疫苗株血清ELISA抗体的测定 | 第100-101页 |
4.3.7 rSD531603M65及其DIVA疫苗株免疫血清特异性抗体差异性测定 | 第101-102页 |
4.4 讨论 | 第102-103页 |
4.5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7页 |
附录 | 第127-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历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