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新能源发电系统类型 | 第13-15页 |
1.2.1 异步型电源 | 第14-15页 |
1.2.2 逆变型电源 | 第15页 |
1.3 新能源发电系统故障特征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3.1 低电压穿越措施 | 第16-20页 |
1.3.2 故障特征分析 | 第20-25页 |
1.4 新能源接入对继电保护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4.1 电流保护 | 第25-26页 |
1.4.2 距离保护 | 第26-28页 |
1.4.3 纵联保护 | 第28-29页 |
1.4.4 选相元件 | 第29页 |
1.4.5 方向元件 | 第29-30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双馈风电机组及逆变型电源控制策略及故障特征 | 第33-53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并网导则的发展 | 第33-36页 |
2.3 双馈异步风电机组控制策略及故障特征 | 第36-41页 |
2.3.1 正常运行的控制策略 | 第36-39页 |
2.3.2 故障情况下的控制策略及故障阻抗特征 | 第39-41页 |
2.4 逆变型电源控制策略及故障特征 | 第41-45页 |
2.4.1 正常运行的控制策略 | 第41-43页 |
2.4.2 故障情况下的控制策略及故障特征 | 第43-45页 |
2.5 仿真分析 | 第45-51页 |
2.5.1 双馈异步风电机组故障阻抗特征 | 第45-48页 |
2.5.2 逆变型电源故障阻抗特征 | 第48-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含逆变型电源接入的联络线选相元件研究 | 第53-63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选相元件原理 | 第53-55页 |
3.2.1 相电流差突变量选相元件 | 第53-54页 |
3.2.2 对称分量选相元件 | 第54-55页 |
3.3 联络线系统侧选相元件分析 | 第55-58页 |
3.4 联络线逆变型电源侧选相元件分析 | 第58-59页 |
3.5 仿真分析 | 第59-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含双馈异步风电机组的配电网自适应电流保护 | 第63-76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含风电机组的配电网电流I段保护性能分析 | 第63-67页 |
4.2.1 仅由风电机组供电的配电网 | 第63-65页 |
4.2.2 风电机组作为助增电源的配电网 | 第65-67页 |
4.3 含风电机组的配电网电流II段保护性能分析 | 第67-70页 |
4.3.1 两相相间短路 | 第67-68页 |
4.3.2 三相短路 | 第68-69页 |
4.3.3 保护灵敏度分析 | 第69-70页 |
4.3.4 自适应保护整定流程图 | 第70页 |
4.4 仿真验证 | 第70-75页 |
4.4.1 仅由风电机组供电的配电网仿真分析 | 第71页 |
4.4.2 风电机组作为助增电源的配电网仿真分析 | 第71-74页 |
4.4.3 配电线路长度对保护整定值的影响 | 第74-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含双馈异步风电机组的自适应距离保护 | 第76-92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含风电机组的距离保护I段、III段性能分析 | 第76-78页 |
5.2.1 距离保护I段性能分析 | 第76-78页 |
5.2.2 距离保护III段性能分析 | 第78页 |
5.3 含风电机组的距离保护II段性能分析 | 第78-85页 |
5.3.1 风电机组接入对距离保护II段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2 自适应距离II段保护方案 | 第79-84页 |
5.3.3 保护流程图 | 第84-85页 |
5.4 仿真验证 | 第85-91页 |
5.4.1 单相接地故障 | 第85-87页 |
5.4.2 两相相间接地故障 | 第87-88页 |
5.4.3 两相相间故障 | 第88-89页 |
5.4.4 保护性能分析 | 第89-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考虑逆变型电源接入的联络线序分量电流差动保护方案 | 第92-104页 |
6.1 引言 | 第92页 |
6.2 传统电流差动保护 | 第92-93页 |
6.3 考虑逆变型电源接入的联络线序分量电流差动保护 | 第93-98页 |
6.3.1 故障特征分析 | 第93-96页 |
6.3.2 序分量电流差动保护判据 | 第96-97页 |
6.3.3 保护流程图 | 第97-98页 |
6.4 仿真验证 | 第98-103页 |
6.4.1 区内故障 | 第98-99页 |
6.4.2 区外故障及正常情况 | 第99页 |
6.4.3 保护性能分析 | 第99-10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4-105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