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言 | 第11-2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2 茶美学的研究范畴 | 第15-18页 |
·美的本质和特征 | 第16页 |
·自然美的本质和特征 | 第16-17页 |
·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 | 第17页 |
·茶美学的研究任务 | 第17-18页 |
3 研究思路及主题 | 第18-19页 |
4 全文研究特色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我国传统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 第20-32页 |
1 先秦两汉时期饮茶的开始 | 第21-22页 |
2 魏晋盛唐时期饮茶的兴盛与茶审美的萌发 | 第22-25页 |
3 中唐至南宋时期茶审美的确立与开拓 | 第25-28页 |
4 元明清时期茶审美的圆满与式微 | 第28-30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茶审美观 | 第32-55页 |
1 明清艺术创作理论基础 | 第32-43页 |
·以“和”为本 | 第33-35页 |
·以“趣”为尚 | 第35-36页 |
·审美距离 | 第36-37页 |
·茶论 | 第37-43页 |
·明代茶论 | 第38-40页 |
·清代茶论 | 第40-43页 |
2 茶之美的创作与品评原则 | 第43-51页 |
·精于茶艺 | 第44-46页 |
·成于茶境 | 第46-50页 |
·营造与茶性相和的环境 | 第47页 |
·选择与茶理相和的茶侣 | 第47-50页 |
·“和”为美的真谛 | 第50-51页 |
3 明清时期茶美学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 | 第51-54页 |
·紫砂壶 | 第51-52页 |
·茶灶 | 第52-53页 |
·茶画 | 第53-5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 第55-73页 |
1 美在儒雅仁厚 | 第55-58页 |
·事茶如作文 | 第56-57页 |
·茶礼寓人伦 | 第57页 |
·惜茶恤百姓 | 第57-58页 |
2 美在清静性灵 | 第58-67页 |
·清者自清 | 第58-62页 |
·反衬与映衬 | 第62-66页 |
·茶与水 | 第62-63页 |
·茶与酒 | 第63-64页 |
·茶与花 | 第64-66页 |
·灵草通灵 | 第66-67页 |
3 美在闲适平常 | 第67-72页 |
·雅俗共赏 | 第67-70页 |
·实用理性 | 第70-7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明清茶审美观形成的社会环境 | 第73-94页 |
1 茶业外部大环境 | 第73-85页 |
·社会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变革 | 第73-82页 |
·地理的相对隔绝 | 第73页 |
·文官行政制度 | 第73-76页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 | 第76-79页 |
·政治指导思想——程朱理学的嬗变 | 第79-82页 |
·积极的传承 | 第80页 |
·积极的反抗 | 第80-81页 |
·消极的反抗 | 第81-82页 |
·心理学背景分析——民族心理的保守与进取 | 第82-85页 |
2 茶业内部小环境 | 第85-90页 |
·茶叶生产 | 第85-87页 |
·茶叶流通 | 第87-90页 |
·对内贸易 | 第87页 |
·对外贸易 | 第87-90页 |
·茶叶消费 | 第90页 |
3 明清时期的文艺创作环境与风气 | 第90-9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中国当代茶美学建设 | 第94-114页 |
1 传统茶审美在当代茶美学中的余韵 | 第94-99页 |
·茶类的喜好 | 第95页 |
·饮茶的目的 | 第95-96页 |
·茶艺表演的印象 | 第96-97页 |
·品茗环境的选择 | 第97页 |
·茶叶包装风格的偏好 | 第97-98页 |
·茶审美认知现状 | 第98-99页 |
2 传统茶审美的交融之路 | 第99-111页 |
·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对比 | 第99-101页 |
·中西方茶文化的共存与交融 | 第101-109页 |
·港台茶文化特色 | 第101-103页 |
·台湾茶文化 | 第101-102页 |
·香港茶文化 | 第102-103页 |
·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和韩国 | 第103-106页 |
·日本茶文化 | 第103-104页 |
·韩国茶文化 | 第104-106页 |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 | 第106-108页 |
·中国茶文化在美国 | 第108-109页 |
·中西方文化与茶文化交融的可行性 | 第109-111页 |
3 当代茶美学的未来发展 | 第111-11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结语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后记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