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叶片螺旋锚桩竖向拉拔承载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螺旋锚桩概述 | 第9-12页 |
1.1.1 螺旋锚桩用途及特点 | 第9-10页 |
1.1.2 螺旋锚桩组成与分类 | 第10-11页 |
1.1.3 螺旋锚桩的安装 | 第11-12页 |
1.2 螺旋锚桩的发展历程、前景及趋势 | 第12-15页 |
1.2.1 螺旋锚桩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2.2 螺旋锚桩的应用前景 | 第14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螺旋锚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竖向抗拔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3.2 竖向抗拔试验研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单叶片螺旋锚桩数值模拟 | 第19-32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Mohr-Coulomb本构模型 | 第19-21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3.1 接触与摩擦 | 第21-22页 |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3 模型加载 | 第23页 |
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3-31页 |
2.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23-25页 |
2.4.2 不同叶片直径计算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2.4.3 不同埋置深度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2.4.4 不同叶片倾角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单叶片螺旋锚桩竖向拉拔破坏模式及其承载力研究 | 第32-45页 |
3.1 已有破裂面模型 | 第32-34页 |
3.1.1 传统等截面桩抗拔破裂面 | 第32-33页 |
3.1.2 单叶片螺旋锚桩抗拔破裂面 | 第33-34页 |
3.2 单叶片螺旋锚桩抗拔破裂模式的建立 | 第34-39页 |
3.2.1 不同埋深破裂面发展规律 | 第34-35页 |
3.2.2 不同叶片倾角破裂面发展规律 | 第35-37页 |
3.2.3 新破裂面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3 抗拔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39-44页 |
3.3.1 原地旋转简化计算模型 | 第39-40页 |
3.3.2 旋转推进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3.3.3 倒锥直线型破裂面计算理论 | 第41-43页 |
3.3.4 斜线-倒锥直线型破裂面计算理论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单叶片螺旋锚桩竖向抗拔模型试验研究 | 第45-69页 |
4.1 概述 | 第45页 |
4.2 单叶片螺旋锚桩竖向抗拔模型试验 | 第45-55页 |
4.2.1 竖向拉拔试验设计 | 第45-51页 |
4.2.2 试验砂土制备与土工试验 | 第51-54页 |
4.2.3 试验步骤及终止加载条件 | 第54-55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67页 |
4.3.1 桩周土体变化 | 第55-56页 |
4.3.2 安装扭矩结果 | 第56-57页 |
4.3.3 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57-58页 |
4.3.4 叶片土压力分析 | 第58-67页 |
4.4 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 第67页 |
4.5 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和实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