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松藻提取褐藻酸钠的消化工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褐藻酸钠介绍 | 第9-13页 |
1.1.1 褐藻酸钠的结构和性质 | 第9-10页 |
1.1.2 褐藻酸钠的应用 | 第10-12页 |
1.1.3 褐藻酸钠的质量控制 | 第12-13页 |
1.2 雷松藻介绍 | 第13-14页 |
1.3 褐藻酸钠提取工艺现状 | 第14-16页 |
1.3.1 褐藻工业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提取工艺流程 | 第14-16页 |
1.4 消化工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传统消化工艺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消化工艺的改进 | 第17页 |
1.4.3 雷松藻消化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主要原料 | 第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0-24页 |
2.2.1 螺纹雷松藻的化学组成 | 第20-21页 |
2.2.2 螺纹雷松藻液/固传质性能 | 第21页 |
2.2.3 螺纹雷松藻消化工艺条件的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2.2.4 褐藻酸钠产品质量分析 | 第22-24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4-31页 |
2.3.1 螺纹雷松藻的化学组成 | 第24-25页 |
2.3.2 螺纹雷松藻液/固传质性能 | 第25页 |
2.3.3 螺纹雷松藻消化工艺条件的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3.4 螺纹雷松藻焖-搅式消化 | 第27-29页 |
2.3.5 螺纹雷松藻强剪切式消化 | 第29-30页 |
2.3.6 褐藻酸钠产品质量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60页 |
3.1 螺纹雷松藻的化学组成 | 第31-32页 |
3.1.1 螺纹雷松藻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 | 第31页 |
3.1.2 螺纹雷松藻中金属元素含量 | 第31-32页 |
3.1.3 螺纹雷松藻化学组成的实验小结 | 第32页 |
3.2 螺纹雷松藻液/固传质性能 | 第32-33页 |
3.2.1 螺纹雷松藻吸水率 | 第32-33页 |
3.2.2 螺纹雷松藻水分渗透速率 | 第33页 |
3.2.3 螺纹雷松藻液/固传质性能的实验小结 | 第33页 |
3.3 螺纹雷松藻消化工艺条件的评价方法 | 第33-37页 |
3.3.1 消化得率 | 第33-36页 |
3.3.2 褐藻胶溶液粘度与产品粘度的对比 | 第36-37页 |
3.3.3 螺纹雷松藻消化工艺条件评价方法的小结 | 第37页 |
3.4 螺纹雷松藻焖-搅式消化 | 第37-46页 |
3.4.1 湿藻尺寸对螺纹雷松藻消化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螺纹雷松藻焖-搅式消化单因素实验 | 第38-44页 |
3.4.3 螺纹雷松藻焖-搅式消化正交实验 | 第44-45页 |
3.4.4 螺纹雷松藻焖-搅式消化验证实验 | 第45-46页 |
3.4.5 螺纹雷松藻焖-搅式消化的小结 | 第46页 |
3.5 螺纹雷松藻强剪切式消化 | 第46-53页 |
3.5.1 Na_2CO_3浓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2 转速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3 料液质量比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4 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5 螺纹雷松藻强剪切式消化验证实验 | 第52页 |
3.5.6 螺纹雷松藻强剪切式的小结 | 第52-53页 |
3.6 褐藻酸钠产品质量分析 | 第53-60页 |
3.6.1 褐藻酸钠样品红外光谱定性 | 第53-55页 |
3.6.2 褐藻酸钠的基本质量指标 | 第55页 |
3.6.3 褐藻酸钠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 第55-57页 |
3.6.4 褐藻酸钠的粘均分子量 | 第57-59页 |
3.6.5 褐藻酸钠产品质量分析的小结 | 第59-60页 |
4 结论 | 第60-62页 |
5 展望 | 第62-6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70页 |
8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