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营养卫生、食品卫生论文--营养学论文

紫甘薯酰化花色苷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23页
    1.1 紫甘薯概述第10-11页
        1.1.1 紫甘薯简介第10页
        1.1.2 紫甘薯的利用现状第10-11页
    1.2 花色苷概述第11-17页
        1.2.1 花色苷结构及酰基化花色苷第11-14页
        1.2.2 花色苷理化性质第14-15页
        1.2.3 花色苷分离纯化第15页
        1.2.4 花色苷的生物学作用第15-17页
        1.2.5 花色苷的摄入量第17页
    1.3 肠道菌群概述第17-19页
        1.3.1 人体肠道环境第17-18页
        1.3.2 肠道微生物结构与组成第18-19页
        1.3.3 肠道微生物的进化论第19页
    1.4 肠道菌群与膳食多酚相互作用第19-21页
        1.4.1 膳食多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第19-20页
        1.4.2 肠道菌群对膳食多酚的作用第20-21页
    1.5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6 研究路线及内容第22-23页
        1.6.1 研究路线第22页
        1.6.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2页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第23-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3页
        2.1.2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1.3 实验仪器第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32页
        2.2.1 人体粪便悬液的制备第24页
        2.2.2 人体粪便活菌计数第24-25页
        2.2.3 厌氧条件配置第25页
        2.2.4 菌群分离与形态染色观察第25-26页
        2.2.5 四种菌的生化鉴定第26-27页
        2.2.6 四种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7页
        2.2.7 菌种保藏第27-28页
        2.2.8 菌种的菌体浓度与光密度A值的关系第28页
        2.2.9 全波长扫描第28页
        2.2.10 紫甘薯花色苷对中性菌的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第28页
        2.2.11 紫甘薯花色苷对有益菌的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第28-29页
        2.2.12 高速逆流法(HSCCC)制备分离纯化紫甘薯花色苷第29页
        2.2.13 肠道菌群与单体花色苷共培养第29-30页
        2.2.14 混合四种菌对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30-31页
        2.2.15 四种菌对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31页
        2.2.16 统计与分析第31-3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2-57页
    3.1 健康成年女性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四种菌活菌数第32页
    3.2 菌种分离镜检第32-34页
    3.3 菌种分离鉴定第34-35页
        3.3.1 菌种分离鉴定-大肠杆菌第34页
        3.3.2 菌种分离鉴定-肠球菌第34-35页
        3.3.3 菌种分离鉴定-双歧杆菌第35页
        3.3.4 菌种分离鉴定-乳杆菌第35页
    3.4 菌种生长曲线第35-36页
    3.5 菌种的菌体浓度与光密度A值的关系第36-39页
        3.5.1 大肠杆菌的菌体浓度与光密度A值的关系第36-37页
        3.5.2 肠球菌的菌体浓度与光密度A值的关系第37页
        3.5.3 双歧杆菌的菌体浓度与光密度A值的关系第37-38页
        3.5.4 乳杆菌的菌体浓度与光密度A值的关系第38-39页
    3.6 紫甘薯花色苷对中性菌的体外增殖的抑菌作用第39-40页
    3.7 紫甘薯花色苷对有益菌的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第40-42页
        3.7.1 测定波长的选择第40-41页
        3.7.2 紫甘薯花色苷对有益菌的体外增殖促进的作用第41-42页
    3.8 高速逆流法(HSCCC)制备分离紫甘薯花色苷第42-43页
    3.9 肠道菌群与单体花色苷共培养第43-44页
    3.10 四种菌混合与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44-46页
    3.11 四种菌对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46-51页
        3.11.1 大肠杆菌对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46-47页
        3.11.2 肠球菌对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47-49页
        3.11.3 双歧杆菌对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49-50页
        3.11.4 乳杆菌对单体花色苷的作用第50-51页
        3.11.5 四种菌降解花色苷程度峰面积对比图第51页
    3.12 大肠杆菌对单体花色苷降解作用机理初探第51-57页
        3.12.1 大肠杆菌对单体花色苷降解作用第51-55页
        3.12.2 溶液pH值的变化第55-57页
4 结论第57-59页
    4.1 全文总结第57-58页
    4.2 论文的创新点第58页
    4.3 论文的不足第58-59页
5 展望第59-60页
6 参考文献第60-66页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6-67页
8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