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茫父绘画艺术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5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23-25页 |
(一)范围界定 | 第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求仕到治艺——姚茫父的成长之路 | 第25-38页 |
一、少年求学时期 | 第25-31页 |
二、从政为官时期 | 第31-33页 |
三、由弃官到治学治艺的转变 | 第33-38页 |
(一)步入画坛与陈师曾辉映旧京十年 | 第33-35页 |
(二)艺术风格初成 | 第35页 |
(三)病臂后的成熟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承古开拓——宽泛的题材选择 | 第38-72页 |
一、史料性:人物题材作品 | 第38-48页 |
(一)留存资料的仕女人物画 | 第38-45页 |
(二)庄严朴素的佛道人物画 | 第45-47页 |
(三)对姚茫父人物画价值的再认识 | 第47-48页 |
二、情趣性:花鸟题材作品的生活化 | 第48-58页 |
(一)常规题材作品 | 第49-52页 |
(二)体现生活情趣的作品 | 第52-55页 |
(三)最钟爱的两种题材 | 第55-58页 |
三、抒情性:山水画的自我情感表达 | 第58-65页 |
(一)以秋为主题的作品 | 第59-62页 |
(二)以寒林雪景为主题的作品 | 第62-63页 |
(三)以家乡山水为主题的作品 | 第63-64页 |
(四)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题的作品 | 第64-65页 |
四、实用性:其他绘画作品 | 第65-72页 |
(一)颖拓作品 | 第65-68页 |
(二)笺纸作品 | 第68-70页 |
(三)画铜 | 第70-72页 |
第三章 继承与创新——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 第72-105页 |
一、以书法演画法的笔墨 | 第72-84页 |
(一)以书入画的探索 | 第73-78页 |
(二)金石书法入画 | 第78-83页 |
(三)笔墨的书卷气 | 第83-84页 |
二、典雅的设色 | 第84-88页 |
(一)古朴与沉厚 | 第84-86页 |
(二)滋润与雅艳 | 第86-88页 |
三、截断式图式 | 第88-94页 |
(一)花卉山水结合的满构图 | 第88-90页 |
(二)小幅山水的挤压式构图 | 第90-92页 |
(三)山外浮山的构图 | 第92-94页 |
四、绘画题款 | 第94-105页 |
(一)题画书法 | 第95-99页 |
(二)款式类型与特征 | 第99-101页 |
(三)以曲题画 | 第101-105页 |
第四章 反潮流——姚茫父的文人画理念及实践 | 第105-115页 |
一、坚持文人画立场的艺术主张 | 第106-110页 |
(一)姚茫父对传统文人画本质的认识 | 第106-107页 |
(二)姚茫父对绘画艺术功能的认识 | 第107-108页 |
(三)姚茫父对题材与表现形式的认识 | 第108-110页 |
二、促进文人画艺术交流 | 第110-115页 |
(一)组织并参与美术展览 | 第110-112页 |
(二)基于传统艺术研究的鉴藏 | 第112-115页 |
第五章 文化自觉——艺术教育实践与社会影响 | 第115-137页 |
一、促进早期学校美术教育 | 第115-121页 |
(一)早年教育实践 | 第116-117页 |
(二)学校美术教育探索 | 第117-121页 |
二、影响北京画坛艺术发展 | 第121-131页 |
(一)对北京绘画艺术的导向作用 | 第121-124页 |
(二)对美术社团的影响 | 第124-131页 |
三、对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 | 第131-137页 |
(一)学与画并重 | 第132-133页 |
(二)对传统艺术的反思 | 第133-135页 |
(三)姚茫父绘画艺术的历史局限性 | 第135-137页 |
结论 | 第137-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附录一:姚茫父著述目录 | 第148-150页 |
附录二:姚茫父绘画作品列表 | 第150-201页 |
附录三:姚茫父艺术活动 | 第201-2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5-207页 |
致谢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