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筑物记研究
论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一、“建筑物记”的界定 | 第14-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一章 古代记体文的发展历程 | 第28-44页 |
第一节 记体文文本创作发展历程 | 第29-35页 |
一、汉代至唐代:记体文创作的萌发成长期 | 第29-31页 |
二、宋代:记体文创作繁荣期 | 第31-32页 |
三、明代至清代:记体文创作的变革融和期 | 第32-35页 |
第二节 记体文文体理论深化进程 | 第35-44页 |
一、唐代:记体文文体渐趋独立 | 第36-37页 |
二、宋代:记体文文体认识渐趋深入 | 第37-39页 |
三、明清:记体文文体理论渐趋完善 | 第39-44页 |
第二章 建筑物记的宋前演进及文体边界 | 第44-82页 |
第一节 宋前建筑物记的源起与演变 | 第44-50页 |
一、建筑物记起源问题的表述与分歧 | 第44-46页 |
二、建筑物记自后汉至唐代的壮大历程 | 第46-50页 |
第二节 建筑物记与碑志文的关系 | 第50-62页 |
一、唐前建筑物记与宫室庙宇碑文相傍相生 | 第52-58页 |
二、唐后建筑物记与宫室庙宇碑文相通相离 | 第58-62页 |
第三节 建筑物记与山水记的关系 | 第62-70页 |
一、“山水风景”内容相同 | 第65-66页 |
二、“山水风景”作用相异 | 第66-70页 |
第四节 建筑物记与学记的关系 | 第70-82页 |
一、建筑信息记录相同 | 第72-74页 |
二、孔庙记、书院记与学记的异同 | 第74-82页 |
第三章 北宋建筑物记的创作概貌与内因探究 | 第82-102页 |
第一节 繁荣殊特的创作景观 | 第82-90页 |
一、作品数量骤增 | 第82-83页 |
二、作者覆盖面广 | 第83-85页 |
三、后世认可度高 | 第85-87页 |
四、文体面貌改变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文化动因 | 第90-102页 |
一、建筑活动频繁开展 | 第90-95页 |
二、作记人、求记人与主事人传播意识增强 | 第95-98页 |
三、士人经世重道的时代精神高昂 | 第98-102页 |
第四章 北宋建筑物记的文体书写 | 第102-158页 |
第一节 北宋建筑物记的表达内容 | 第103-111页 |
一、精准记录建筑信息 | 第103-104页 |
二、细致描摹规模景象 | 第104-106页 |
三、真挚抒发情怀态度 | 第106-110页 |
四、深度考辨学术源流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北宋建筑物记的艺术品格 | 第111-120页 |
一、高远立意与雅正态度 | 第111-115页 |
二、理性精神与多样风格 | 第115-120页 |
第三节 北宋建筑物记的题材类别 | 第120-158页 |
一、寺观记 | 第121-127页 |
二、祠庙记 | 第127-134页 |
三、府衙记 | 第134-138页 |
四、路渠记 | 第138-142页 |
五、亭楼记 | 第142-158页 |
第五章 北宋建筑物记个案研究 | 第158-194页 |
第一节 曾巩建筑物记 | 第158-181页 |
一、曾巩建筑物记数量与类别 | 第159-163页 |
二、立意于道:笃信儒学、排斥佛教 | 第163-173页 |
三、结构严整:行文舒徐、法度分明 | 第173-177页 |
四、风味醇雅:峻直平朴,浑厚中和 | 第177-181页 |
第二节 黄庭坚建筑物记 | 第181-194页 |
一、黄庭坚建筑物记数量与类别 | 第181-187页 |
二、立身儒教:治心修性、爱国恤民 | 第187-189页 |
三、亲近释氏:参悟禅理、为佛发声 | 第189-190页 |
四、为文求变:不随人后、点铁成金 | 第190-194页 |
结语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6页 |
附录 | 第206-26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第260-262页 |
后记 | 第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