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婚姻法中的意思自治 | 第22-40页 |
2.1 意思自治在现代民法体系中的优越地位 | 第22-28页 |
2.1.1 作为民法体系基石的意思自治 | 第22-23页 |
2.1.2 意思自治优越性地位体现:以合同法为例 | 第23-26页 |
2.1.3 法律行为理论与身份法的内在冲突 | 第26-28页 |
2.2 婚姻法价值体系中的意思自治 | 第28-34页 |
2.2.1 婚姻法的价值体系 | 第28-31页 |
2.2.2 意思自治在婚姻法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 第31-32页 |
2.2.3 婚姻法意思自治的典型体现:婚姻自由原则 | 第32-34页 |
2.3 婚姻是“契约”吗? | 第34-38页 |
2.3.1 将婚姻视为契约的观点 | 第34-36页 |
2.3.2 婚姻“契约”与合同的差异点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夫妻财产法的自治化趋势 | 第40-64页 |
3.1 夫妻财产法自治化的原理和表现 | 第40-48页 |
3.1.1 夫妻财产法中的可自治性 | 第40-43页 |
3.1.2 夫妻财产法的自治内容 | 第43-45页 |
3.1.3 夫妻财产法自治的趋势化表现 | 第45-48页 |
3.2 夫妻财产法自治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8-58页 |
3.2.1 古代社会婚姻的“神圣化” | 第48-51页 |
3.2.2 “神圣化”婚姻与对妇女财产地位的限制 | 第51-54页 |
3.2.3 启蒙时代以来对婚姻的“去神圣化” | 第54-55页 |
3.2.4 当代婚姻法男女财产地位的平等化 | 第55-58页 |
3.3 夫妻财产法自治化趋势的发展动力 | 第58-63页 |
3.3.1 妇女就业状况的改变与经济地位的提升 | 第58-60页 |
3.3.2 女权思想的勃兴与性别观念的创新 | 第60-61页 |
3.3.3 传统家庭模型的解构与“弹性”需求的增长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我国夫妻财产法的自治化需求 | 第64-87页 |
4.1 我国夫妻财产法的立法史及其评价 | 第64-70页 |
4.1.1 建国以前的夫妻财产法的立法发展 | 第64-66页 |
4.1.2 建国后夫妻财产法的立法沿革 | 第66-67页 |
4.1.3 对我国夫妻财产法立法史的评价 | 第67-69页 |
4.1.4 立法发展与夫妻财产法的自治化 | 第69-70页 |
4.2 夫妻财产法自治化在我国的现实需求分析 | 第70-85页 |
4.2.1 经济发展与财富积累导致的财产自主安排需求 | 第70-72页 |
4.2.2 离婚率攀升导致的议价程序优化需求 | 第72-75页 |
4.2.3 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博弈多方化需求 | 第75-77页 |
4.2.4 社会群体多元化导致的选择保留需求 | 第77-79页 |
4.2.5 收益类型复杂化导致的细化自治需求 | 第79-82页 |
4.2.6 “非财产”利益导致的自主估值需求 | 第82-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立法论应用:约定财产制的制度完善 | 第87-105页 |
5.1 约定财产制的基本架构 | 第87-90页 |
5.1.1 约定财产制在夫妻财产法中的位置 | 第87-89页 |
5.1.2 两种意义上的约定财产制 | 第89-90页 |
5.2 我国约定财产制的改革方向 | 第90-94页 |
5.2.1 对我国约定财产制立法的基本评价 | 第90-93页 |
5.2.2 我国约定财产制立法的改革建议 | 第93-94页 |
5.3 夫妻财产协议的制度细化 | 第94-103页 |
5.3.1 夫妻财产协议的形式要求 | 第94-97页 |
5.3.2 夫妻财产协议的效力体系 | 第97-99页 |
5.3.3 夫妻财产协议的违约责任条款 | 第99-101页 |
5.3.4 夫妻财产协议的公示 | 第101-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解释论应用:夫妻债务规则的解释 | 第105-127页 |
6.1 夫妻债务规则的问题厘清 | 第105-108页 |
6.1.1 既有对夫妻债务规则的讨论路径 | 第105-107页 |
6.1.2 夫妻债务规则问题核心的厘清 | 第107-108页 |
6.2 重回“意思自治”路径的《夫妻债务司法解释》 | 第108-112页 |
6.2.1 《夫妻债务司法解释》前的解释论路径 | 第108-111页 |
6.2.2 《夫妻债务司法解释》的“意思自治”解释思路 | 第111-112页 |
6.3 “家庭利益”或是“意思自治”:“用途论”的解释路径 | 第112-117页 |
6.3.1 “家庭利益”解释路径的弊端 | 第112-114页 |
6.3.2 意思自治视角下的“追认推定”解释路径 | 第114-117页 |
6.4 意思自治解释论与对债权人的利益再平衡 | 第117-121页 |
6.4.1 对恶意避债的规制 | 第117-119页 |
6.4.2 对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119-121页 |
6.5 《夫妻债务司法解释》与民法典的衔接 | 第121-125页 |
6.5.1 “共同生产经营”与民法典的对接 | 第121-123页 |
6.5.2 是否构建特殊的清偿规则 | 第123-124页 |
6.5.3 夫妻共同债务的类型列举 | 第124-12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2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