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1.1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 | 第12-13页 |
1.3.1.2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 | 第13页 |
1.3.2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与支撑理论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临时用地 | 第17页 |
2.1.2 土地复垦 | 第17页 |
2.1.3 适宜性评价 | 第17-18页 |
2.2 支撑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土地评价理论 | 第18页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8页 |
2.2.3 水土保持原理 | 第18页 |
2.2.4 生态演替理论 | 第18-19页 |
2.2.5 环境保护理论 | 第19页 |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3 目前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模式与技术 | 第20-24页 |
3.1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模式 | 第20-22页 |
3.1.1 取土场复垦模式 | 第20-21页 |
3.1.1.1 废料填埋式 | 第20页 |
3.1.1.2 推平覆土式 | 第20页 |
3.1.1.3 与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方式 | 第20-21页 |
3.1.1.4 削高填低式 | 第21页 |
3.1.2 弃土场复垦模式 | 第21-22页 |
3.1.2.1 分层弃土压实法 | 第21页 |
3.1.2.2 覆土造田式 | 第21页 |
3.1.2.3 平台式 | 第21-22页 |
3.1.3 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复垦模式 | 第22页 |
3.1.3.1 破碎深埋式 | 第22页 |
3.1.3.2 就地回填与疏通河道式 | 第22页 |
3.2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技术 | 第22-24页 |
3.2.1 生物化学复垦技术 | 第22-23页 |
3.2.2 工程复垦技术 | 第23-24页 |
4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 | 第24-33页 |
4.1 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常用方法 | 第24-27页 |
4.1.1 极限法 | 第24页 |
4.1.2 指数和法 | 第24页 |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4-25页 |
4.1.4 可拓法 | 第25-27页 |
4.2 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选用 | 第27-28页 |
4.2.1 评价单元 | 第27页 |
4.2.2 评价因子 | 第27页 |
4.2.3 评价因子权重 | 第27-28页 |
4.2.4 评价方法比较与确定 | 第28页 |
4.3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28-29页 |
4.4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依据 | 第29页 |
4.5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流程 | 第29-33页 |
4.5.1 确定评价对象 | 第29页 |
4.5.2 划定评价单元 | 第29页 |
4.5.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9-33页 |
4.5.3.1 取土场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 | 第29-31页 |
(1)评价指标确定 | 第29页 |
(2)评价指标分级 | 第29-30页 |
(3)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页 |
(4)适宜性等级划分 | 第30-31页 |
4.5.3.2 临时工程复垦适宜性评价 | 第31-33页 |
(1)评价指标确定 | 第31页 |
(2)评价指标分级 | 第31页 |
(3)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1-33页 |
5 北沿江高速马鞍山至巢湖段适宜性评价实证分析 | 第33-46页 |
5.1 评价背景 | 第33-36页 |
5.1.1 高速公路介绍 | 第33页 |
5.1.2 研究区概况 | 第33-34页 |
5.1.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3-34页 |
5.1.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页 |
5.1.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5.1.3.1 对沿线原地貌的影响 | 第34-35页 |
5.1.3.2 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 第35页 |
5.1.3.3 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 第35页 |
5.1.4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5-36页 |
5.1.5 复垦目标 | 第36页 |
5.2 土地复垦施工工艺 | 第36-38页 |
5.2.1 取土场复垦施工工艺 | 第36-37页 |
5.2.2 施工场地复垦工艺 | 第37页 |
5.2.3 施工便道复垦工艺 | 第37-38页 |
5.2.4 弃土场和清淤清表堆放场地施工工艺 | 第38页 |
5.3 评价步骤和对象 | 第38-39页 |
5.3.1 评价步骤 | 第38-39页 |
5.3.2 评价对象 | 第39页 |
5.4 评价结果与综合分析 | 第39-46页 |
5.4.1 评价结果 | 第39-43页 |
5.4.1.1 取土场适宜性评价等级和复垦方向 | 第39-40页 |
5.4.1.2 临时工程适宜性评价等级和复垦方向 | 第40-42页 |
5.4.1.3 复垦目标确定 | 第42-43页 |
5.4.2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第43-4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46-48页 |
6.1 结论 | 第46页 |
6.2 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