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3页 |
1.1 核物质状态方程及对称能 | 第10-12页 |
1.2 中能重离子碰撞对低密度区对称能的约束 | 第12-18页 |
1.2.1 质子中子比的探针DR(n/p) | 第12-14页 |
1.2.2 同位旋输运 | 第14-18页 |
1.3 重离子反应中的同位旋迟豫时间 | 第18-20页 |
1.4 本文工作的基础及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理论模型 | 第23-31页 |
2.1 ImQMD模型 | 第23-27页 |
2.2 GEMINI模型 | 第27-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实验设置 | 第31-47页 |
3.1 实验概况 | 第31页 |
3.2 探测器布局 | 第31-33页 |
3.3 PPAC | 第33-40页 |
3.3.1 PPAC工作环境 | 第34-35页 |
3.3.2 PPAC信号读出与测试 | 第35-40页 |
3.4 望远镜 | 第40-44页 |
3.4.1 半导体硅探测器 | 第41页 |
3.4.2 CsI(Tl)闪烁体探测器 | 第41-44页 |
3.5 电子学与数据获取系统 | 第44页 |
3.6 小结 | 第44-47页 |
第4章 数据处理 | 第47-72页 |
4.1 概述 | 第47-48页 |
4.2 PPAC刻度及对碎片的测量 | 第48-53页 |
4.3 望远镜刻度及轻粒子的同位旋效应 | 第53-70页 |
4.3.1 望远镜的刻度及粒子鉴别 | 第53-59页 |
4.3.2 轻带电粒子的同位旋特性 | 第59-60页 |
4.3.3 多源模型分析及粒子发射的平均时标 | 第60-67页 |
4.3.4 构建对称能敏感的观测量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67-70页 |
4.4 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