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空间技术与空间能源 | 第11-19页 |
1.1.1 现有空间能源 | 第11-13页 |
1.1.2 空间反应堆简介 | 第13-18页 |
1.1.3 空间能源比较 | 第18-19页 |
1.2 空间反应堆的能量转换系统 | 第19-27页 |
1.2.1 空间反应堆能量转换系统的选择 | 第19-22页 |
1.2.2 空间Brayton循环工程 | 第22-26页 |
1.2.3 空间Brayton循环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空间Brayton循环热力学分析 | 第28-64页 |
2.1 空间Brayton循环概述 | 第28-29页 |
2.2 空间Brayton循环工质物性分析 | 第29-34页 |
2.2.1 空间Brayton循环工质的选择 | 第29-31页 |
2.2.2 氦-氙混合工质物性 | 第31-34页 |
2.3 空间Brayton循环热力学建模 | 第34-48页 |
2.3.1 带分流Brayton循环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41页 |
2.3.2 热力学模型验证 | 第41-42页 |
2.3.3 计算参数及限定条件的选取 | 第42-43页 |
2.3.4 循环关键参数分析 | 第43-48页 |
2.4 空间Brayton循环热力学分析 | 第48-54页 |
2.4.1 关键参数对空间Brayton循环的影响 | 第48-53页 |
2.4.2 空间Brayton循环热力学综合分析 | 第53-54页 |
2.5 空间Brayton循环热力学优化 | 第54-62页 |
2.5.1 效率最大优化模式 | 第55页 |
2.5.2 比功最大优化模式 | 第55-56页 |
2.5.3 两种优化模式对比 | 第56-6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空间Brayton循环叶轮机械气动分析 | 第64-84页 |
3.1 空间Brayton循环压气机气动分析 | 第66-75页 |
3.1.1 基元级分析 | 第67-71页 |
3.1.2 多级压气机工作特点 | 第71-72页 |
3.1.3 空间Brayton循环压气机研究分析思路 | 第72-73页 |
3.1.4 空间Brayton循环压气机气动分析 | 第73-75页 |
3.2 空间Brayton循环涡轮气动分析 | 第75-83页 |
3.2.1 基元级分析 | 第76-79页 |
3.2.2 多级涡轮工作特点 | 第79-80页 |
3.2.3 空间Brayton循环涡轮研究分析思路 | 第80-81页 |
3.2.4 空间Brayton循环涡轮气动分析 | 第81-8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MW级空间Brayton循环特性分析 | 第84-103页 |
4.1 特性分析参数选取及分析条件 | 第84-94页 |
4.1.1 特性分析参数调整 | 第84-88页 |
4.1.2 特性研究中循环关键参数的选取 | 第88-94页 |
4.2 空间Brayton循环关键部件额定参数 | 第94-102页 |
4.2.1 叶轮机械 | 第94-95页 |
4.2.2 回热器 | 第95-97页 |
4.2.3 气体冷却器 | 第97-98页 |
4.2.4 辐射散热器 | 第98-101页 |
4.2.5 管道 | 第101-10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空间Brayton循环调节机理 | 第103-154页 |
5.1 空间Brayton循环部分工况控制方程 | 第103-130页 |
5.1.1 叶轮机械特性分析 | 第104-127页 |
5.1.2 控制方程 | 第127-128页 |
5.1.3 部分工况控制模型验证 | 第128-130页 |
5.2 空间Brayton循环部分工况的调节机理 | 第130-152页 |
5.2.1 定转速工况 | 第130-139页 |
5.2.2 变转速工况 | 第139-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54-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附录 氦氙混合工质物性计算 | 第165-1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1页 |